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国服装:制造大国如何不再失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 16:2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专电(记者 董素玉)曾被预计为是“最大赢家”的中国服装在全球纺织品的“后配额元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斩获。

  在日前结束的第98届广交会上,服装成交总体比上届下降了10.1%,这场“滑铁卢”让整个行业提前感到了冬天的寒冷。与此相对应,于10月底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授权商品博览会上透出信号

  :大批海外授权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掘金,而希望得到品牌授权的中国企业“热热闹闹”、“络绎不绝”。服装行业的这一“冷”一“热”,让中国服装“大而不强”之痛在这个“多事之秋”显得越发刺眼。

  11月3日,由中国服装协会、报喜鸟集团共同主办,“2005‘中国服装业创造之路’”高层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众多专家再次为重压下的中国服装寻求突围之路。

  先“大”后“强”,还是先“强”后“大”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观点,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依靠的是汗水而非灵感。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高

性价比的特性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多重挑战。

  就服装产业而言,根据《2004-2005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2004年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总产量118.33亿件,全行业实际完成梭织服装产量150亿件,为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2004年中国服装出口总额为6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9%,为世界最大服装出口国。

  中国服装大国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大而不强却是不争之痛。

  中国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大鹏说:“虽然中国是服装制造和出口的第一大国,但在设计、流行趋势的发布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导力量,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品牌方面,

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批国际大牌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服装市场的高端,获取高额附加值。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

  此外,虽然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传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已经形成的配套产业链的优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在加工制造领域原本的比较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

  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

  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余明阳认为:“强大强大,先强后大。不强宁可别大,盲目做大,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这个大就很危险。我们的企业进入国际竞争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准备,这个重要的准备之一就是自主

知识产权。”

  “中国服装从制造走向创造的突破口在于创立自己的品牌。”陈大鹏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