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理财市场需要扫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 12:50 中国经营报

    作者:胡朝辉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国理财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惊人。从2004年的“中国理财元年”开始,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自有的理财品牌,然而,普通百姓还是认为目前的产品与服务不能满足自己的个性化理财需求,同时也对理财市场本身存在一些困惑。本报记者就部分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北京东方华尔金融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总监李青云。

  《中国经营报》:目前市场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即“专家理财亏了别人,富了自己”的说法。以基金公司为例,近几年基金投资收益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但同时基金公司仍然在收取高额的管理费,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青云:金融投资本身都是有风险的,基金投资只能帮助投资者规避非系统风险,而无法规避系统风险。基金业出现亏损的现状主要原因是市场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基金本身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投资基金远比直接投资股市风险小。事实上,现在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在投资亏损的情况下,停止了收取管理费用。另一方面,对

理财规划师来说,他收取的应该是中介费用,而基金公司收取的应该是代理费用,这两种费用在性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经营报》:你曾经提到过投资与理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李青云:社会公众对正确的理财观念还缺乏了解,甚至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员都存在一些理财误区。

  投资的目的是增值,而理财的目标则是如何使用好已有的财物资源,提高财物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理财的概念要比投资的概念宽泛得多。

  另外,中国的理财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众有潜在的理财需求,但是现在市场中还缺少很理想的服务力量。

  目前公众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出现业务的单纯性很强而综合性不足的问题。例如保险产品本身是很好的理财工具,可以利用它实现很多理财的目标,但是在保险公司看来,利用各种保险产品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而在基金公司看来,在某些情况下,用基金工具可能比保险更有效。由此就引发出一个第三方独立理财顾问的概念。其优势是能够综合各种工具的优点解决理财问题。而对某一单一产品的提供者而言,他往往会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但是对客户来说,这种产品可能并不是最适合他的。

  《中国经营报》:国内客户在理财需求上同国外相比有哪些特点?

  李青云:在国外,客户如果有理财需求,往往首先会到金融机构或第三方理财机构找一个理财规划师做理财规划,而国内的客户往往会直接选择某一类理财产品,例如保险、基金等等。这实际上反映了国内公众在理财上的一个误区,事实上,从理财的意义上讲,当客户开始着手选择某一类理财产品时,理财的过程就已经结束了。

  海外的理财规划重点在税收筹划、遗产管理、退休养老安排上,国内客户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资产增值目标,即更侧重于投资,对投资规划需求比较强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