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把倒退当进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4:00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 |||||||||
- 牧 君 近日关于医改、产业化的话题突然火爆起来。缘由不过是卫生部部长高强日前在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形势报告。高强在报告中说,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问题,是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而公益性质淡化。他明确表示了对医疗机构“国退民进”浪潮的否定。
就凭着对高强这样一个讲话的一知半解,一些人开始了对医改的指责。甚至有人不仅“攻其一点”,还要“及其余”,连带着教育产业化、文化产业化也当作批判的对象。 笔者也仔细地研读了高强在会上的讲话。其实,他不过是称,我国发展卫生事业改革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他要纠正的是在医改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向钱看”的过激行为。为何有人就借题大作,叫嚷市场化、产业化“流产”、“失败”?那种妄言“失败”、“流产”等等的人,无非是有一个既定的“标准”在先。这说明在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这些事情上,“计划经济”的潮流还是相当强大的,已经深入了某些人的心中,“死不改悔”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就制定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那就是要结束计划经济体制,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也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医疗卫生也好,教育行业也好,文化传媒单位也好,固然具有公益属性,但也不能否认它们的产业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教育与文化、科研、体育等等一样,统属第三产业。这些被认为有特殊性的行业,也得要走市场经济道路,也要进行产业化改革。这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趋势。不这样,就是倒退了。 因此,产业化的改革,就是要将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官僚体制改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人民健康、文化发展提供基础性动力的新型体制。 当然,产业化、市场化也并非有万能膏药的神力,市场本身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弊端。盲目市场化、产业化也是危险的。我们所提倡的是非公共产品的市场化,是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传媒这些行业,当然天生就以生产公共产品为主,但绝并非都是生产公共产品,一些环节过去靠行政手段而形成的垄断地位也应该打破。这些行业的产业化,指的是其非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市场化运作。这些行业的市场化边界是很清晰的。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教育行业出现了“上学贵”、“上学难”,文化领域出现了“节目低俗”,根源在于本属于基本服务的,是公共产品领域的,不应该产业化的,却进行了市场化。属于基本保障类的公共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但是,政府却将它们推向市场。因此,这并不是市场化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政府运作上出了问题。 2+2的思想是需求的两分法,即需求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个层次。从需求两分法看待医疗问题,尤其是基本医疗需求,是民众的必要需求,因为它属于安全需求层次的东西。因此,医疗尤其是基本医疗如果市场化了,就势必剥夺穷人的安全需求也就是生存权力。按照需求两分法的结论,对必要需求负责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盲目市场化的浪潮当中,某些地方政府借市场化改革的口,有意无意地放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将民众的基本需求也推到市场上去而不顾。这是极不负责的官僚作风,也和当今政府以民众的根本利益行政的要求相去甚远。卫生部、教育部、中宣部当前正在做的,就是要求政府负起满足人民必要需求的责任。 但是,对于非必要需求层次的领域,就要理直气壮地进行产业化运作。在这些竞争性领域里,要充分发挥资本的功用。毕竟要由政府直接和全部提供,为全民的医疗、教育、文化产品消费“买单”,是不可能的。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百姓已经经历过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收费改革”;也经历过基本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以收取电话初装费为“特殊筹资政策”的电信改革、以“铁路基础设施不改善,基本投入不到位,铁路不能发展,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广大旅客”为理由、以春运涨价为灵丹妙药的“铁路客运改革”。群众对“羊毛出在谁身上”的问题是极为敏感的。产业化确实主张,羊毛要出在羊身上。而对医疗、教育、文化这些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质的混合行业,其产业化不应该去全部承受“羊毛要出在羊身上”。这些特殊行业,有的羊毛要出在羊身上,而要的羊毛主要还是出在政府身上。这样,百姓才不会又一次失望。 总之,产业化是中国医疗、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摆脱目前发展困境的唯一办法。路已经有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许多的人要自绝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