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高油价:凸显石油流通体制垄断之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6:57 《资本市场》

  文/孙国华 庞作祥

  为工业的血液,世界第一战略物资,石油已经成为工业社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与基础材料,其价格的高低程度,直接影响着下游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成本,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和效率。

  高油价:减速和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强劲发展拉动了石油的需求量的猛增,加上OPEC产油国产量缩减以及国际投机资本的操纵,国际石油价格一路走高(如图一)。

  2005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月下旬开始不断攀升,7月下旬NYMEX

原油期货价格创出历史新高,达到62.40美元/桶的价格。在
国际油价
的带动下,国内四种原油基准价全线上扬。2004年11月份,轻质原油基准价达3398元/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致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连续五次上调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

  如今的中国,如同几十年前的美国一样,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逐渐提高,目前,国际高油价对

中国经济的冲击非常大。

  首先,高油价降低国内GDP增长速度。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是GDP增速减小,据摩根斯坦利的估算,国际原油价格(布伦特原油)每上涨一美元/桶,中国GDP就会损失0.06%。同时,由于石油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产业链较长,并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因此高油价还存在广泛的间接影响。

  其次,高油价增加了外汇储备支出以及外贸平衡压力。中国目前的原油年消费量为3.09亿吨,需要进口的量约合9亿桶/年,按照目前国际油价60美元/桶的价格计算的话,每年我国需要支出的外汇达540亿美元,约占外汇储备总额的1.6%左右。据粗略的估算,国际石油每桶上升一美元,我国就必须多支付约10亿美元的外汇。这是一种边际成本不断增大的交易,造成的现象是进口的原油量和进口所支出的外汇不成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国际油价的攀升,将增加我国外汇储备支出额,打破了原来的贸易平衡,给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再者,单位GDP油耗较高。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对高效优质的石油依存度较高,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较弱,在节能和替代能源方面发展缓慢,高油价对其经济的冲击仍然比较大,主要表现在单位GDP油耗较高,石油利用效率低下。

  如图二中的数据所示,2004年我国单位GDP油耗大概是美国的2.34倍,是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4.6倍左右,这说明我国石油利用效率非常低下,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质量和发展速度,尤其是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时候,对我国的冲击更大。

  石油垄断:导致无力化解高油价冲击

  一个国家的石油流通体制,包括两个部分:原油流通体制和成品油流通体制。

  石油流通体制的格局,决定着原油、成品油以及相关石油产品的控制权、批发权、销售权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价格。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往往被垄断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我国目前的状况也是如此。

  让我们来看我国石油流通体制的演变历程。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全部石油及其产品纳入国家综合平衡计划,实行统一分配、分级管理,在国内形成统一的石油购销渠道,处于严格的计划控制阶段;1979年国务院批准原石油部实行产量包干政策,规定石油超产和节约部分可以按照当时国际价格出售,其差额用于石油的勘探和开发,从此,石油流通体制出现了计划与市场双轨并存的局面;1990年代,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的意见》,加强对原油、成品油生产、流通的宏观管理,至此石油流通再次回到计划轨道;1999年5月,由国家经贸委起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简称“38号文件”)之后,形成了今天石油流通体制格局,但仍然带有浓厚计划色彩。

  由此,国内石油流通在体制上一直受阻垄断之痛。

  如今,三大石油集团强调上下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在石油产品销售上实行内部价格,刻意保持上中游以至省级以上一级批发部门的高价获取盈利,让二级批发和零售微利,甚至亏损,造成了苦乐不均、吃大锅饭的现象。

  目前的这种石油流通格局,被业内专家称之为“缺乏管制的行政性垄断”,西方国家的垄断企业往往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的,而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则不是通过充分市场竞争而形成的,而是行政性垄断,自然行政的垄断,没有核心的比较优势。

  这种行政垄断色彩浓厚的石油流通体制,形成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越高我们进口越多,价格下跌反而减少进口的怪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国内一年近3亿吨的石油消费,这样巨大的市场容量,还形不成国内自己的石油产品价格,反而受国际石油价格的左右,承受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我国石油安全的最大风险不是供给不足,而是市场化的价格风险。这也从侧面凸显石油流通体制之痛。

  虽然,国务院在2005年2月正式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资本进入商业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受到鼓励。但是民营企业难以和三大集团公司在市场形成竞争。短期内,垄断格局仍然要维持一段时间。

  国内石油流通体制的这种垄断之痛,是中国受国际高油价冲击影响的根源,必须对国内石油流通体制和石油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才可以为饱受国际高油价折磨的国民经济疗伤。

  应对高油价:必须让石油流通市场化

  为了应对高油价,为了不再被动地被国际原油价格所左右,从而阻断连锁负效应,我们首先要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

  即本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开放成品油市场和原油市场,有效地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在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批发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公平的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为各类主体的平等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创造一个有序的竞争市场。

  其二,完善石油价格机制。尽快推出原油、成品油期货上市合约,选择合适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途径和有效方式,扩大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形成中国的石油价格,强化中国石油的国际化油权,解决从滞后油价向事实油价转变等现实问题。具体的调整方向应是,国内石油价格应该循序渐进地逐渐接近国际的市场价格,石油价格的调动频率应该更快一些,幅度则再小一点,这样可使得局面变得更加平稳。

  其三,理顺政府、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循序渐进式的开放石油流通体制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协调作用,协调三大集团公司和其他民营石油企业之间的关系,科学配置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监管体系,努力实现双赢,甚至是共赢的格局。

  其四,充分放开油源控制权。对于带有浓厚行政垄断色彩的石油流通体制决定下的油源垄断权,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就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解决,改变由三大石油集团公司集中批发的现状,逐步放松对油源的控制,解决非国有贸易企业进口原油的使用和社会批发企业油源的问题,参与非国有贸易原油进口配额的申请与分配,引导和保护地方炼油厂发展,调动更多的民间资本走出去,由此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的稳定性。

  最后,成立专门的过渡性政府监督机构,推进石油市场化进程。行政的问题,还需要使用行政的手段来解决,成立专门的过渡性政府监督机构,可以有效地理顺国内石油企业和政府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监督者缺位的现象,促进国内石油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作者简介:孙国华,上海外高桥集团监事长;庞作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