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教育改革的产业化陷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6:56 《资本市场》

  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在触及“产业化”的暗礁之后便成了社会各界激烈抨击的对象。

  因为高校的高学费、乱收费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新闻已不鲜见;因为高校的扩建、改建而暴露的官员腐败案件时有耳闻;因为高校招生的黑箱操作、行政机关的官僚做派而造就的机构臃肿、办事拖沓、效率低下的作风也已使高校本身不堪重负……

  追寻中国内地教育改革的踪迹,可以发现,“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了目前最令人愤慨的渊薮。实际上,这一论调问世至今不过7年,而其裹挟而来的积弊日甚,已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国大陆虽然地处腹地,但也不可避免地饱受了冲击,外贸不力,内需疲软。喝过洋墨水的经济学家献出良策,寄希望拉动内需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思路也随之出笼,因为中国社会素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国人向来省吃俭用,但在子女接受教育方面毫不吝啬。惟有教育收费才足以逼使国民消费。

  1999年7月的高校大扩招本身并无太多诟病之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是世界大势,而其竟然源自于“拉动内需”作为可以启动消费的理念,而且以“25%~30%的扩招速度,……每年扩大到400万人,……每年可收取学费200个亿及其在校消费40亿,若以投资乘数估算,240亿可以拉动1000亿的投资和最终消费”。

  2003年9月,联合国教育权报告员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后指出,“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政府预算只占教育总经费的53%,其余的47%则由学费来弥补”。显然,教育成本恰恰就以教育产业化的名义转嫁给了广大的国民。这一思路委实是触犯众怒、招致民怨的失败之着。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迄今20年来,政府没有免费。农村居民勒紧裤带,节衣缩食,而因为子女上学再度返贫的家庭不计其数。

  国民教育应该有公私之分。学者指出,免费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非义务教育则应该放手发动社会资金的力量,在政策上予以正面的扶持,使之缓解政府教育经费的窘境;而现实却是,政策方面的细微变动便造成了民办教育的萎缩;中国内地完全抛弃了民国时代早已形成的现代教育“三驾马车”制度设计(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歧视民办教育反而成了拖累自身的包袱。由此看来,挣脱制度之瓶颈才是教育改革的正道。

  本刊评论员 仲志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