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钱王折戟古币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6:48 《资本市场》

  文/ 闻志

  金泉钱币——这个曾经把历史遗存的、锈迹斑斑的古钱币,还原成为“金子”本色,用一个个在人们眼中司空见惯几乎忽略不计的小玩意,欲建造巨大文化产业大厦。这个曾是亚洲最大的钱币公司,到底怎么了?

  八月的夏日,古城西安,和平路上,金泉大厦。

  阳光下“金泉钱币”招牌依然耀眼,但是进入大厦才感到了巨大的反差,电梯已经无法直达。三楼是金泉钱币在西安的博物馆,楼门紧闭,四楼是办公区,紧闭的楼门甚至透出一种阴森的感觉。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钱币公司——西安金泉钱币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泉钱币)的总部。

  辉煌之昔

  曾是亚洲最大的钱币公司

  金泉钱币,是一家主营中国历代古钱币、金银纪念币、世界货币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民营公司,于1998年8月成立,仅数年时间,公司的总资产由1998年的1.095亿元发展到鼎盛时期的12亿元。

  这样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金泉钱币创下的之最也令人惊叹:曾是亚洲最大的钱币公司;而“金泉钱币”也成为中国有史以来钱币行业第一个注册

商标;西安的金泉钱币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钱币博物馆,并被接收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这在中国民营博物馆也是第一家……

  金泉钱币常年在全国各地收购古钱币,上迄先秦,下至民国,有相关人士估计,其总量超过10亿枚,占据了国内古钱币市场总流通量的70%。 除去价值不菲的珍品,就普通古币而言,据上海国际拍卖公司的资深顾问孙仲慧的判断,即使80%到90%的古钱币以每枚平均价值1元人民币来计算,金泉钱币总资产至少在十亿元人民币以上。

  而从1998年开始,金泉陆续在北京、上海、西安、厦门等地建起免费开放的古钱币博物馆,其中厦门的博物馆就建在风景秀丽的鼓浪屿;上海的博物馆则是设在多伦路上汤恩伯的旧公馆中,各地博物馆昔日游客如潮……

  金泉钱币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海内外豪商巨贾风云际会之时,金泉钱币被指定为纪念品;2000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出访,所携礼品中就有金泉公司开发的精品书册《钱币与书法》。

  甚至,1998年前后金泉钱币发行股票之时也是异常火爆。据一位当初参加发行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很多人在西安证券(现在的华鑫证券)购买金泉钱币的股票,排队购买的人很多,不少投资者公开买不到,只好私下通过关系购买。

  发迹之秘

  “钱王”钻了古钱币的生意眼

  提到金泉钱币,不能不提到其董事长王刚,这个被《中国证券报》称为“钱王”的人。1990年,在西安市煤气公司工作了五年的王刚南下广东,利用煤气公司的优势给煤气灶做代理销售,后来又涉及贴牌生意,为别人加工产品。几年积累,他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1996年,在西安市政府开办的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开幕前夕,几位钱币收藏家举办了一个古钱币精品展览,结果,用古钱币制作的几千本纪念册销售一空。

  精明的王刚一下子看到了小小古钱币后面隐藏的商机:“中国有几千年制造和使用货币的历史,资源丰富,如果对古钱币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形成一条涉足教育、出版、旅游、博览的产业链。” 于是王刚邀请全国200多位名钱币收藏家到西安聚会。会上放出话来,他将敞开收购各种古钱币,“不管什么钱币都可以尽管拿来,24小时收购,有多少收多少。”消息传出,全国各地的古钱币潮水般涌向西安。

  短短两年内,王刚耗资1亿元,从民间共收集了大约10亿枚古钱币。1998年,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他创办的金泉钱币博物馆“古钱币收藏之最”的证书。王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钱王”。

  成为“钱王”的王刚注册成立金泉公司,又花大力气对这些锈迹斑斑的古钱进行整理。梳理出每个古钱币背后的故事后,对其进行分拣、清洁,或镶嵌镜框中,或封存在书册里,或一枚枚串结起来,编制成各种工艺品。由于集历史文化内涵和钱币实物真品于一身,使得原来成本只有几角钱的古钱币,身价顿时暴涨。

  而凭着文化切入点与商业卖点的巧妙对接,金泉钱币取得较大成功。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在参观金泉钱币博物馆后感慨:把一种商品通过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升值,又有实用价值,这就是文化产业。

  困顿之象

  楼封人散只剩一个地摊

  如此辉煌,似乎让人无法想象到其今日的困顿局面。

  日前,记者来到西安和平路18号,金泉钱币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部。

  大厦门口偌大的“金泉钱币”的字样,仍然异常醒目,显示出金泉昔日不同凡响的显赫气度。

  从楼层分布图来看,西安的金泉钱币博物馆在大厦的三层,四层是公司办公区。尽管电梯间仍然张贴着金泉钱币的宣传资料,但是电梯对于按下三层、四层的按键已经没有反应了。绕道二楼上楼梯,想不到,三楼的楼层大门已经紧闭,四楼也同样。

  据大厦一层前台工作人员介绍,金泉钱币在今年的四、五月份已经搬走了。而二楼一处展台上仍摆放着金泉的部分产品,有“青蚨剑”等。但被告知,这只是代人销售,金泉钱币的业务都停了。

  经记者查实,金泉钱币的厦门博物馆已于2003年12月关闭;上海“汤公馆”也在2004年12月拍卖,以房抵债了;此外,北京的博物馆也关闭了,天津分公司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而一系列的收缩之后,在2005年3月,西安的博物馆终于也关闭了。

  几经周折,笔者在大厦侧后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的一座简陋二层楼上,找到了金泉钱币的办公室主任赵同刚。

  赵同刚并不避讳金泉钱币的现状,实际上金泉钱币鼎盛时期曾有员工500余人,而今只剩下十几个人,办公地址也仅剩下他所在这座房子。

  自2004年底,金泉钱币被银行追债,目前金泉大厦的3层被法院查封了,4、5、6层停止使用,公司的所有业务都已经停顿了,所有外地博物馆、分公司都已收缩。公司留下的十几个人,主要就是和法院、银行、工商等联系。

  金泉曾拥有的10亿枚古钱币,近年来随着销售和收购,有进有出,暂时不能确定其现在的数目。而这数目不详的古钱币同样被查封,据说在某大厦的地下室。

  衰落之因

  因古钱而盛 因现钱而伤

  看上去资源的垄断,营销方式的特立独行,对于一个从事文化产业的公司,似乎都说明金泉钱币因钱而盛,但是金泉钱币又因何而衰?

  记者直接就市场传言发问:“金泉公司替一家公司担保,那家公司不守信用,卷了钱,跑了。银行要求司法介入,由法院清产?”赵同刚并没有表示反对:“可以这么说,资金链断了!”

  赵同刚表示公司成立时,募集的资金中法人股占了近70%左右,大股东又占了百分之十几,普通投资者所募集的资金并不是很多,有2000余万。

  此外,金泉钱币这几年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设有30多个征集点,大量收购钱币,这是一个需要资金大量投入和资金快速积淀的过程。赵同刚还分析,金泉钱币的摊子铺得太大,对外免费开放的四家博物馆,虽然为金泉钱币赢得了名声,但这些物业的管理开支相当大,以西安的这家来说,一年开支即达上百万元。

  金泉钱币虽然坐拥10亿枚古币,但是这只是“死钱”,除了做成产品销售,回笼资金外,不能为公司带来任何的现金流入。对此,赵同刚也笑称,金泉钱币现在是坐在金山上“受穷”,这10亿枚古币无疑仍是巨大财富,但是就目前而言,古钱币无法作为质押品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传言中的对外担保对金泉构成何种影响尚不得而知,但是类似事件如果引起公司现金流的枯竭,加之平日的庞大物业费用等其他开支,则肯定是致命的,而且公司最为重要的“资产”——10亿枚古币难以评估,从而造成公司财务,尤其是现金流捉襟见肘。

  这也就造成一道金泉“奇观”:坐在10亿枚古钱上,“钱王”却为现实中的现钱发愁。

  谈到金泉钱币陷入困顿的原因时,赵同刚还提到了这样一个客观原因,新《文物法》的出台,对公司影响也很大,因为新《文物法》对文物的出口限制更加严格,使公司的出口业务受到一定影响,而出口原本占到公司总体业务量的40%~50%。

  他说的新《文物法》,指的是2002年10月对于《文物法》的修订和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文物法实施条例》。陕西省文物局鉴定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古钱币是国家特别允许交易的,350个品种的钱币允许出境,不在此当中的,都不能出口。现在,总的趋势是,古钱币国内交易越来越松,境外交易则越来越严,这无疑使金泉受到很大束缚。

  深层之思

  文化企业如何防“休克”

  金泉钱币,利用陕西丰厚的古钱币资源,做起了现代的文化产业。在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金泉模式无论成败,其标本意义都颇值得关注。

  对于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晓明的一段话似可借鉴。他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始于文化意义的创造和文化内容的开发,完成于消费者对文化意义的消费,这是与物质产品的开发与最终消费的过程完全不同的。

  他特别指出,在文化产品的发展当中,专家往往热衷于研究艺术特色,很少有人去研究指导它的实用性和购买对象,最终结果是“自己觉得好,就是销不掉”。金泉钱币似乎就不幸遭遇了上述的情形。赵同刚则向笔者介绍,金泉的产品设计之初就是政务、商务类礼品,并不是针对普通市民的。

  这一点从不少持有金泉钱币股票的股民身上也可明显地看出来。一年前风闻金泉出事了,不少股民到金泉钱币询问情况,当时金泉钱币曾表示,以公司的产品来替换股民手中的股票,但是当记者和股民联系时,却发现没有多少人愿意换。“我拿几千块钱买的股票,现在换成钱币做的宝剑什么的,又没有用处。”很明显,普通的市民更关注的,是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它的实用性。

  10亿枚古币,却救不了“亚洲钱王”。为何?从金泉的教训来看,保持企业的现金流对于任何企业,包括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现金流与流水一样,不能干,也不能溢,要追求一个平衡。现金流管理得好,在企业中,要有全面的预算,让企业全面的工作计划与现金流相衔接。想入非非是不行的,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就去做那么大的事情,那现金流就可能枯竭,企业也就难以维持,休克甚至死亡。

  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卢山冰认为,从西安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的发展方式要看企业的市场定位。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走高端路线,获取高端利润,但是西安的经济情况可能很难支持其市场份额,这就需要到外地扩大市场范围。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机构这股“活水”。

  “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多元化不妨也是一种选择。” 卢山冰这样提醒:中国民营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较差,还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产业之望

  文化产业

蛋糕有多大

  金泉钱币能否走出困境,我们仍要拭目以待,但是透过金泉的由盛到衰,我们所更关注的是,以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为依托的古钱币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如何?西安乃至中国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能否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文化产业蛋糕有多大?

  实际上,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规模上渐成支柱。有数据显示,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日本娱乐业的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仅就消费而论,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起着显著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甚至有专家测算,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将达到每年5500亿元人民币。

  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似乎并没有搭上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我国文化产业大致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自发萌动、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新世纪的培育发展三个阶段。但是目前在中国当前文化市场领域,最赚钱的文化产品大部分都不是我们自己的。电影我们打不过好莱坞,卡通拼不过

迪士尼,美国每年都从我们的市场拿走数亿美金;计算机游戏,韩国日本占据了我们90%以上的河山;电视剧流行音乐时尚产品,韩国日本让我们的受众“哈”了七八年还经久不衰;至于传媒出版行业,就更不用说了,无不唯外国流行文化的马首是瞻。

  无论是文化遗产的丰富性,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中国都应该也有资格做文化产业大国。据了解,目前仅西安、宝鸡等地发展古钱币文化产业的公司,数得着的就有六七家。金泉钱币依托古钱币,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产业链条,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似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尽管陷入困顿,但是其曾经的成功之处仍可值得借鉴。

  我们文化产品的出路在哪里?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