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高油价背后隐藏着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3:22 《中国金融》

  姜鑫民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由于其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可再生性,石油成为具有浓厚地缘政治色彩和垄断性的战略物资,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创历史新高,并长期居高不下,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油价到底怎么了?高油价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石油消费大国应如何应对?

  高油价时代到来了

  以名义价分析历史上的油价变化,可以发现,国际油价呈现出上涨幅度大下降幅度小、上涨时间短回落后油价仍比上涨前高并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阶梯状上涨趋势(见附图),历史上形成的几个阶段性、标志性的国际油价是不断上涨的。从1948年到1973年 10月初的原油“标价”2~3美元/桶,再到1985年末国际油价涨至28美元的大动荡时期,再到1986底欧佩克和西方国家达成18美元的国际目标油价,并将此均价维持至 1999年。上一次形成的国际油价是2000年3月欧佩克制定了22~28美元/桶的“价格带”,维持了大约3年的时间。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其中,2003年国际石油市场纽约西德克萨斯WTI和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分别为每桶31.06美元和28.83美元,比上年分别上涨4.96美元和3.82美元,涨幅分别为19%和15%。2004年WTI、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分别为每桶41.41美元和38.21美元,比上年分别上涨10.35美元和9.38美元,涨幅分别为33.3%和32.5%。进入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继续震荡攀升。布伦特原油价格3月份冲破55美元,7月份逼近、8月份冲破60美元,最近又一度逼近67美元,而WTI原油价格则逼近70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最近曾一度突破70美元,比去年上涨了50%多。油价不断上涨并得以维持的事实表明,高油价时代到来了。

  造成前期油价冲高的主要因素是,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长达到近十年来的最快程度、世界石油供需平衡关系变得相对脆弱、反恐战争造成各国对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心、美元贬值、市场投机基金大肆炒作、俄罗斯尤科斯事件、

墨西哥湾飓风灾害及中东地区某些重要产油国政治局势不稳等。供求关系是影响国际油价基本性关键因素,但目前这种微弱的供需平衡关系使得国际油价受市场炒作、地缘政治风险等非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很大。微弱的供需平衡关系受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高油价影响几何?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20世纪最后30年里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导致的三次油价暴涨,都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全球经济萧条。主要表现是政府预算赤字、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骤升,生产率则急剧下降。进入21世纪后,尽管国际油价不断创新高,但世界经济依然走强,并没有造成以前那样的经济衰退。2003~2004年,油价上涨31%,世界经济却强劲增长5.1%。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如果剔除通货膨胀,油价的实际价格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高峰时的一半,如果算上美元贬值的因素,油价就更打折扣了;第二,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实施了强有力的节能措施和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依赖大大减弱;第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各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降低了高油价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但油价上涨对经济增长不是没有抑制作用,据IMF的评估,如果没有油价上涨,2004 年世界经济应能增长5.4%,也就是说,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0.3个百分点。据估计,今年在高油价下,世界经济增长不低于4%。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业 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耗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油价上涨对这些国家的冲击更大。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石油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外汇支出增加、净出口减少,进而降低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取决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石油消费总量和对外依赖程度,石油占一次能源比例越大、对外依赖程度越高,油价上涨的影响就越严重。2004年原油进口额达到339.1亿美元,其中因油价上涨因素而比上年多支付外汇70多亿美元。石油贸易逆差全年预计超过300亿美元,石油产品因而成为我国进口用汇第一大户。油价上涨,会加大以石油为燃料或原料企业的成本,推动物价走高,并会抑制消费增长。

  石油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是使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危险。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对产业价值链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传递,其中石化、航空、铁路、公路、旅游、私人汽车、物流配送等行业将受到直接影响,钢铁、电力、轻工、农业等各行业也将受到间接影响。

  尽管从目前情况看,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尚未显现,但总的来讲,油价高位运行,对国民经济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高油价能维持多久?

  石油价格是垄断价格。从一般的经济学概念上看,商品的价格是由其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组成的。对于世界性的大宗商品,竞争的存在往往使其采取“薄利多销”的方针,因而价格略高于成本。对于较短缺的商品,其价格就要决定于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那部分商品边际成本,即这部分商品虽然生产成本高,但如果它不能维持最低利润而继续生产,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其他成本较低的商品则获得较高的毛利润——“级差地租”。常规原油开采成本较低,欧佩克为每桶6美元,全球平均不到15美元,石油的成本大大低于其售价。

  150多年来,石油价格明显属于垄断价格,有所变化的只是垄断者不同。前100年垄断者是以洛克菲勒为代表的寡头,而后是以“七姐妹”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在石油危机时定价权属于欧佩克,但在1986年以后由几方拉锯式的争夺决定其价格。世界油价是几种利益集团的愿望互相妥协平衡的结果。从目前看,少数超级跨国公司以及与之结合的国际金融势力可能在价格波动中起到相当程度的控制作用。

  在石油生产—营销参与者要求“石油收入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国际石油市场能长期保持它的明显高于成本的价格,与石油产品的垄断性,以及它与国际上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集团的特殊联系有关。

  油价的上限是替代能源的价格。在垄断条件下油价也不是可以无限提高的,上涨的上限是替代能源的价格。使油价保持在供需双方都可接受的高价位水平上,符合石油供应国的利益。因为过高的油价可能引发经济萎缩、替代能源(包括煤、天然气,一次电力和各式各样的新能源)代替石油的程度增大,从而使石油需求大为降低。市场的萎缩和新开拓油田的石油产出必定反过来使“高价者”的石油失去市场,推动、坚持高油价的供应方(某些垄断组织和它依托的国家)反而受损。这些已为两次石油危机的结果所证明,反过来,石油的价格相对低(二战后的情况)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扩大了对石油的需求,替代能源被挤出市场,获利最大的正是石油企业(它的主体具有相当的垄断性)。

  目前替代能源的价格大大高于油价,价格下降到大量商业应用的程度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加之石油的稀缺不可再生性,因此从长期看,石油价格还将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保守的估计,高油价可维持20年。

  如何应对高油价?

  为避免经济遭受损失,针对石油价格的上涨,世界上对石油依赖较强的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性应对措施。

  节能措施。欧盟实行需求侧管理。欧盟把加强需求侧管理、控制需求增长作为应对油价上涨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税收、法规和其他市场手段对需求进行有效的控制;树立起“节制消费能源”的公众意识;使能源价格反映真实成本,鼓励节能。节能计划重点放在提高传统车辆能效,推动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新型车辆的商业化,另外鼓励生物质能、天然气和氢等替代燃料;培育能大规模吸收应用新技术的市场。

  交通和建筑是两大重点节能部门。欧盟计划复兴铁路、短程海运和内河运输等交通模式;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消除铁路运输网的瓶颈,发展欧洲一体化铁路运输网,引导消费模式的改变。制定建筑物节能标准,把每平方米能耗标准作为获得建筑物能源合格证的一项指标;发放建筑物能耗达标证书,鼓励建筑物节能投资;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石油节约。

  法国用近20年的时间将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提高了20%,并且驾车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年行驶里程大为减少,同时大力发展消耗能源较少的服务行业。在法国政府节能政策的影响下,2003年法国的燃料消费比上年减少了1%。

  美国把节能放在优先位置,努力降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强度,强调节能和提高能效对环保的重要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制定能效标准,推动热电联产,推广能源之星标志计划,推行交通工具平均节约燃料标准,鼓励车辆节油;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实行减免税,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减少燃料消耗和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提高国民节能意识;等等。

  日本通过实施节能政策,推行能源利用效率化,日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耗的状况已明显改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之上的。经历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开始大力推行节能政策,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政府于 1979年专门制定了《节省能源法》,主要措施包括:第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或停止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第二,制定节能规划,规定节能指标;第三,对一些高能耗产品制定严格的能耗标准等。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大大降低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目前日本的单位GDP耗能量已比第一次石油危机前下降达1/3以上。

  调整能源结构,推行能源消费多元化。从日本情况看,能源消耗过度依赖石油的状况已大为改观。在30年前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日本能源消费结构存在过度依赖石油的明显缺陷,1973年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供给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7.4%。之后,日本开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努力推行能源消费多元化战略,政府于1980年专门制定了《石油替代能源法》,积极推进核能、天然气等替代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并取得明显效果。目前石油在一次能源供给中所占的比重已降到1/2以下,而原子能和天然气的比重已分别提升至16.0%和12.4%。

  其他战略性措施。第一,自主开发国外石油资源。西方各国普遍重视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石油资源匮乏的日本也不断强化国外尤其是中东地区石油的自主开发,到 20世纪末,由本国公司自主开发的原油已占到日本原油进口的15%左右。 第二,通过资金援助、技术支持等措施,与产油国政府建立稳定的石油供应关系。日本特别重视长期石油对外合作,产油国政府和国营石油公司提供的原油占日本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1975年度只有14.3%,2002年度已提升至69.6%。 第三,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系统。西方各国都已建立了国内

石油储备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抑制了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 -

  作者单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责任编辑 赵雪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