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国科技财富:化肥限价 政策与市场的一场博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 09:34 中国科技财富

  随着能源的上涨,化肥价格不断走高。为了确保农业生产,国家不断出台限价政策。但从结果看,市场最终固执地捅破了政策的壁垒……

  8月初,去陕西旅游,夜宿临潼农民家里。屋主老陈,很朴实一个人。饭后聊天,总归要问些收入之类的闲话,却引来老陈不少牢骚:“别看现在减了农业税,有补贴,禁不住化肥涨啊。光化肥,一亩地就得比去年多花快30,加上水电、农药、种子,一亩地少说多花4
0多元。”我问:“国家不是限价了吗?”老陈想了想说:“跟3、4月份相比,是降了一点,但和去年比,还是涨了一截。”最后的结论是:“那地还得种啊。”

  我回来后查了一些资料。根据发改委6月1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化肥价格监管工作的通知》,7月1日起,国内所有合成氨年生产能力15万吨(含15万吨)以上的氮肥生产企业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方式,尿素出厂中准价为每吨1500元,上浮幅度为10%(上限为每吨1650元),下浮不限。

  但在实际操作中,近期虽然因逐步进入化肥使用淡季而使国内价格比高峰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1800元以上的水平。8月初,河南肥价达1932元/吨;东北地区市价1950元,华北地区市价达2000元。固然各地有用肥季节、购销、批零差率、转手环节等各方面的差异,但也表明1个多月中,限价措施效果不佳。

  一位化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限价很难限的住,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一些化肥企业都有自己的经销公司,卖给经销公司的价格可以严格执行1650元的限价规定,经销公司再往外卖,还能限制吗?另外还有一些灰色手段,比如多收运杂费、一货多票、价内费用转价外等等,总归有办法。”这一现象,业内形象地将其总结为:管住生产管不住流通,管住集体管不住个体,管住批发管不住零售。

  化肥价格 博弈中走过两年长红

  本轮化肥价格上涨始于2003年下半年,发动的直接诱因是国内粮食生产的大面积增加。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中,55%来自化肥的作用,两者间一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1998年底,国家对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取消指令性计划,实行市场配置资源,之后的四年时间里,化肥进入买方市场,价格跌入谷底,尿素出厂价最低时只有850元/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粮食生产的状况,事实上,我国年粮食总产量也由1998年的51229.5万吨,下滑到2003年的43069.5万吨,减产15.9%。到2003年,我国年人均占有粮食334公斤,已经接近1980年的水平(329公斤)。粮食生产与化肥需求的联系之紧密可见一斑。也正由于粮食生产的不旺,到2003年7、8月份时,化肥价格还停留在1100元/吨。

  2003年以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并取得了2004年的丰收。伴之而来的就是化肥需求的不断增长。从2003年10月起,化肥价格开始回升,并一路涨升至今。

  虽然重农必然保化肥,但化肥价高又必然伤农。既要促进化肥生产,又要控制化肥价格,国家调控手段接连出台。从2004年1月起,国家在短短4个月中,先后出台了多条调控措施。

  一系列政策在短期内确实抑制了化肥价格的不断攀升,特别是4月份。但到6月,化肥价格上扬的趋势再度恢复,限价名存实亡。到7月,多数地区尿素价格涨到1750元/吨。广东、黑龙江等地突破2000元/吨。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取消4月19日通知的规定。

  基于压力2004年11月17日,大型氮肥企业中准价由1400元提高到1500元,可以上浮10%。但效果依然不明显。

  在2005年上半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从价格上看,除了大氮企业始终执行1650元的国家限价外,大多数中小尿素企业的出厂价均在1700元以上,最高的时候,部分企业出厂价甚至超过了1900元。大多数地区的市场批发价均在1720元以上,最高的时候,不少地区的市场批发价突破了2000元大关,东北等地的品牌尿素甚至突破了2100元大关;最高零售价个别地区甚至高达2300元。不论是出厂价、市场批发价还是零售价,不少地区都创了近几年来的新高。6月份重申限价政策,扩大限价范围确有其不得已之处。

  从2004年至今,包括保证煤炭供应、保证电力供应、实行铁路优惠运价、限定最高价、中准价、控制出口、税收优惠……与化肥相关的政策出台30余个,一方面可见产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显示有一些东西还是没有理顺。

  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化肥价格特别是氮肥价格会在国家反复限价的情况下抑制不住持续上扬的趋势呢?

  成本提升 世界化肥价格高企不下

  湖北宜化常务副总余晨扬先生告诉记者:“观察化肥价格主要看两点,一是油价、二是粮价,一个是成本,一个是需求。这轮化肥价格的上涨与成本的因素关系密切。”

  一是直接成本上升。

  全球氮肥97%经合成氨制得,合成氨和氮肥的制作比例约为1:1.6。比如前面提到的30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的企业,尿素的生产能力是48万吨。合成氨的原料主要是天然气、煤和石油,使用不同原料的企业被称为气头企业、煤头企业和油头企业。

  这是这两年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之前的比例关系,目前由于油价上涨幅度远高于其他两种原料,投资和成本的比例关系已经发生不小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能耗比,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企业优势是最明显的。即使近两年来天然气的价格虽然也有一定升幅,但相对石油还是平稳得多。其原因主要在于:1、天然气的产销结构不同于原油。按储量分布,世界天然气储量中俄罗斯占35%,中东占32%,此外美国、西欧、中国都有分布;而从产量看,在世界天然气总产量中,有21.9%来自俄罗斯,20.2%来自美国,而美国和俄罗斯的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9%。也正因为天然气的产销地相对同一,不象石油一样存在地区政治矛盾,天然气的价格波动比石油小。2、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小于石油。最近10年的世界天然气平均增长率仅为2.3%,天然气仍然是消费增长比较缓慢的商业燃料,价格的增长也不会太快。

  但天然气输送成本太高。天然气的运输需要管道或高压压缩成液化天然气,运输方式上远不如石油灵活。2004年全球跨国天然气贸易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为25.26%,而原油的这一数据为71.52%。因此,天然气价格上也存在很强的区域性。国际上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设立时还是以原油为原料。而随着近来油价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化肥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导致化肥价格不断上扬。

  目前化肥的主要生产国主要集中在前苏联、中东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中国、印度尼西亚等煤资源丰富地区及委内瑞拉、墨西哥湾等中南美地区。

  其次是产量、出口量减少。

  2004年全球尿素产能为1.38亿吨,全球消费量为1.17亿吨,应该大体保持平衡,但实际由于成本的上升,设备开工率不足。这一现象并非今天才出现。最早期的化肥出口地区在美国、日本、西欧,就是由于能源上涨因素,这些地区的化肥生产装置逐步停产。2001年1月,当美国天然气涨到10美元/百万立方英尺时,设备开工率曾降到50%。这一轮行情中因为能源价格上涨,也使得很多企业开工不足,特别是油为原料的企业,停产的不在少数。

  即使是一些成本较低的国家,也不愿意大量出口化肥。因为化肥是一个高耗能行业。如以煤炭为原料,每生产1吨尿素消耗1.2吨煤和1200度电,所以一些国家采取了出口限制措施。2003年下半年起,埃及和印度尼西亚已开始限制尿素出口。当然也有分析认为,化肥在高价位运行,可能推动中东和非洲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扩大投资,扩充化肥生产设备能力,增加市场供货量。但即使如此,由于生产设备建设周期较长,今年年内化肥产量由此而增加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运输成本上升。

  中东和非洲化肥消费量小,而化肥能力却主要集中于这一油气生产区;东亚、东南亚及南北美洲是主要消费区,但产能规模小,依赖进口;北美、西欧、中欧近年都没有新增化肥投资、增产项目。化肥以跨洋运输比例较大,而从2004年初到2005年4月下旬,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一直处于上升期,并长时间在5000点以上徘徊,这也是化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按9月上旬数据,波罗地海、尤日内等前苏联地区小颗粒散装尿素离岸价在210美元/吨左右,而2004年1月仅160美元/吨;阿拉伯海湾地区则在240-245美元/吨。大颗粒散装离岸价阿拉伯海湾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均在250美元/吨,比2004年初有46%左右的升幅。委内瑞拉、特立尼达、美国海湾地区在267-270美元/吨,2004年1月仅213美元/吨。

  从进口区看美国海湾地区大颗粒到岸价289-293美元/吨,越南小颗粒到岸价250-252美元/吨。

  国际进口价格已经普遍折算在2000人民币以上,如此高的价格对国内化肥价格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国内供需 氮肥相对平衡

  中国化肥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也是进口大国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存在绝对的供需缺口。

  近几年,我国化肥消费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增的格局。2004年我国粮食面积和粮食产量实现了1997年以来的首次增长,二者分别较2003年增长2.2%和9%。预计200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将达10385万公顷,同比增长2.2%,粮食总产量将达到47920万吨,同比增长2.1%,这将有效带动化肥需求。预计2005年全年我国化肥消费增长将明显超过世界化肥消费平均增长水平,化肥总消费量将达4600万吨(折纯),同比增长8.15%。2010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5100万吨和5600万吨。

  从产量看,我国化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2004年,全国化肥总产量达到4519.79万吨(折纯),比2003年同比增长了16.2%。其中氮肥3352.96万吨,增长14.6%;磷肥993.33万吨,增长15.7%;钾肥225.78万吨,增长52.2%。

  进入2005年,国内主要化肥品种产销量继续增长,上半年累计生产化肥2412万吨,同比增长11.7%。由于农业需求旺盛,化肥产销率继续保持95%以上的高水平,总产销率96.5%,其中氮肥主要品种尿素产销率高达98.1%,远高于磷肥和钾肥产销率,显示出市场对尿素的强大需求。

  同时,在目前我国4450万吨左右的尿素总生产能力之外,一些新扩建项目仍在进行,如华鲁恒升集团30万吨大颗粒尿素、兰花集团第二/三套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项目、北大荒股份公司浩良河化肥公司油改煤增产10万吨、四川美丰2005年尿素产能增加30万吨,天脊中化高平化工公司在建的60万吨尿素项目等,预计2005年底国内尿素产能将较2004年底新增300-350万吨左右。但由于油头企业油改煤技改、气头企业因天然气供应紧张减产及煤头企业因电力及运输等原因减产,预计2005年产量在4350-4400万吨。考虑到出口及农资系统库存等因素, 2005年国内尿素供需基本平衡。

  而2006年,由于国内尿素的进一步扩建,预计新增生产能力172万吨,加上2005年投产的部分产能,2006年国内尿素产量将达4750万吨左右,甚至有可能出现供需略有赢余的状况。

  可以说,我国氮肥总供需自2003年后是处于总体平衡状态的,而钾肥、磷酸二铵和NPK合肥仍要靠进口来满足需求,这是一个结构性缺口。依照目前国内的用肥习惯,我国土壤施肥氮磷钾比例为1:0.4:0.17,氮肥是农业用肥的主导产品。因此,我们不认为供需状况是导致化肥价格上涨的主因。

  出口 挡不住的诱惑

  与大多数国际企业不同,由于能源储量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氮肥企业以煤为原料。 2004年以前,国内煤头企业占氮肥企业总数的62%、气头企业占26%,油头企业占12%。但因油价上涨过快,不断有企业油改煤。在8月份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上报给发改委的一份资料中表明,以煤为原料的生产装置所占比例已经上升到70%。

  国内煤价市场化以来,国内化肥企业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尽管3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召开会议并宣布对化肥生产所用无烟块煤实行限价,规定以2005年1月底前实际销售的最高价格为限,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相当一部分地方的煤炭价格都创了近几年来的历史新高。例如,湖南尿素企业的贵州块煤到厂价,平均为728元,比去年同期上涨50%;山西块煤计划内指标到厂价为633元,比去年同期上涨30%,计划外指标为860元,比去年同期上涨40%;燃料粉煤进价为380元,比去年同期上涨80%。再如河南南部某大型尿素厂,1月底山西块煤到该厂的价格为610元,粉煤为400元,而到了4月底,块煤则涨到了780元,粉煤涨到了520元,每吨分别比1月份上涨了170元和120元。

  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推动了尿素生产成本的提高。据对全国17个省、市的76个企业调查,以煤为原料每吨尿素的生产成本平均将增加328—365元,以天然气为原料每吨尿素生产成本平均将增加383—394元,但相对于油价的上涨,这一涨幅还是可以接受的,特别是国家在电力、运输、税收等方面对化肥企业有优惠政策的情况下。目前以石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化肥企业平均生产成本分别约为1300元/吨和1200元/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950元/吨。但实际上由于规模原因,氮肥企业间差距极大。大规模氮肥企业消化能力强,平均生产成本低于这一数字,而一些小氮肥企业则很难承受这一冲击。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数据,我国氮肥生产企业588个,2004年行业销售收入1009亿元,利润总额65.6亿元,但是年利润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9个,占企业总数的4.9%,占氮肥总产量的22.1%,实现利润总额45亿元,占行业利润的69%。而其余企业的利润很低,全行业还有107个企业亏损,亏损额达5.36亿元。这也是因为2004年大部分时间是实行的1400元中准价。

  虽然这一价格可以保证大氮肥企业的利润空间,但与国际市场价格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亚洲传统尿素供应商印度尼西亚在2003下半年实施尿素出口禁令,越南、菲律宾、韩国等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为满足本国日益增长的化肥需求,纷纷选择进口运输成本相对低廉的中国化肥。越南湄公河流域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稻出口地区,而且可种三季稻,每年的氮肥需求在300万吨以上,而本身的生产能力只有90万吨。高额利润导致大批中国化肥涌向越南。2004年1至10月,仅越南就从我国进口化肥155万吨,占我国化肥出口总量的30%,占越南化肥进口总量的40%左右。大量出口分流了部分原本用于国内市场的资源,推动了化肥价格走高。

  国际市场价格的拉动和成本的提高使得国家不得不提高化肥限价的台阶,但为了保护农业又不能完全放开对化肥价格的控制,于是就形成了2004、2005年不断出台政策,反复测试化肥产销平衡点的局面。而目前价格的确定,与2005年煤炭价格趋于稳定是相关的。

  到2005年,以1650元价格看,国内氮肥企业的利润空间基本可以保证,但还不足以补上出口的价差,如何控制出口成为调控化肥价格的关键。

  据余晨扬先生介绍,我国化肥进出口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90年代之前,国内化肥生产能力低下,主要靠进口。当时执行的是鼓励进口的政策,免关税,国家还给以补贴。第二个阶段在90年代后期,生产能力跟上后,取消了进口补贴。第三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到2004年以前,随着产能进一步扩大,开始执行鼓励出口的政策,有出口退税。第四个阶段就是2004年3月到现在,开始限制出口。

  2004年3月,国家取消了出口退税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到10月,我国出口各种化肥527.35万吨,同比增长42.86%,其中,尿素出口261万吨,同比增长52.62%。因此从2005年起,国家不断加大化肥出口关税的力度。

  如果按250美圆/吨出口价计,现在每吨税额在600元人民币左右,这几个月氮肥出口已经无利可图。

  目前的状态是:在化肥使用旺季,国内价格可以攀升到2000元以上,大氮生产商即使执行1650元的出厂价,也可以有400元/吨左右的利润,如果有其他销售渠道,利润可能更高;而出口因为高关税,利润空间反而非常小。美国曾有290美圆/吨以上的进口价格,但即使是这个价格,按30%征税后,利润也低于国内销售。因此,基本可以保证旺季国内化肥生产全部销在国内。在化肥使用淡季,氮肥企业可以选择淡储,这当然会增加仓储费用,也可以选择出口,交15%的关税,二者在成本上区别不大。关键就要看对后期的化肥价格走势判断。

  化肥价格会跌吗?

  化肥价格已经涨升了2年多,还能保持下去吗?余晨扬先生认为,即使国内价格随着煤炭价格的平稳有所回落,幅度也不会很大,因为周边价格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05年全球粮食产量将增长8.6%达到20.05亿吨,增产主要因素归功于施肥量增加;全球化肥总需求达到1.51亿吨,较2004年增加3.5%左右,其中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南亚及北美,而产能增长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天然气丰富价廉的地区。因此,产能和需求增长分布的不均衡将加大部分地区供需缺口。据估计,2005年-2008年间印度每年尿素缺口在130-200万吨实物量,越南尿素缺口也在150-200万吨左右。另外,美国2005年尿素缺口约500万吨。因此, 2005年全球化肥供需关系仍然略显紧张,局部供需失衡现象将有所加重。

  据世界肥料协会(IFA)分析,到2013年世界尿素总产能将达1.78亿吨,较目前增加4000万吨,年均增长2.9%。需求方面,预计到2013年全球尿素需求量将达到1.45亿吨,年均增长率约2.4%。因此,总体看世界尿素产需将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但在2005年-2007年,由于部分产能尚处于规划、建设期,同时国际过高的油价和天然气价格也将影响现有产能开工率。因此,未来三年,全球尿素仍然处于供应相对偏紧时期,而在2008年-2013年,则处于基本平衡。

  供给暂时不足,成本也处于继续上升态势。

  8月31日,油价突破70美圆后趋于平稳,但油气价格目前也没有迹象表明会很快出现回落。《经济学人》首席经济学家罗宾·比尤预测2006年油价将回归50美圆/桶附近,这是近期最为乐观的估计,但即使如此,也比2003年化肥价格启动前的油价高了1倍。而世界投行排行第二的高盛自去年以来,更是不断发出关于油价将超过每桶100美元的预测。

  天然气方面,据专家估计,在未来五年内,亚洲液态天然气市场的价格将增加75%,这种预测以美国和欧洲天然气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目前,北美液态天然气期货要比亚洲液态天然气期货贵50%。亚洲买家成批买进液态天然气的价格为每公吨234美元(不含运输费用),而相同质量的液态天然气在美国的价格为每公吨345美元。分析家们预测,到2010年,一吨液态天然气的价格将达到400到430美元。

  如果国际化肥价格保持长期上升态势,对国内的拉动也是明显的。即使我国继续采取限制尿素出口的政策,国内的价格也难以得到控制。

  在需求增加、成本不断上涨的因素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对化肥产业采取了大量的扶植政策,目前包括实行优惠电价,优惠铁路运价、增值税从2004年的先征后返50%到全免,对化肥原料无烟块煤价格限制在2005年元月底的水平不准再涨价等等。可以说,我们氮肥企业的成本低于世界同行企业是这一系列政策堆出来。在氮肥协会上报发改委《关于化肥调控机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表示,如果取消优惠政策,给农民直补,气头企业和煤头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将提高到1980-2015元及2033-2044元,零售成本将增加到2154元-2187元,还会刺激煤电油运价格上升”。

  同时,化肥生产属于资金、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余晨扬先生介绍说:每吨尿素产能投入约在3000元左右。那么,一个年产30万吨尿素的企业就需要9亿元,而这只是一个中型企业的规模。如果使用先进的环保设备,投资额还要大幅增加。可以说,行业进入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同时还要考虑资源和能源的配置。产能快速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于短期价格下跌的预期不应太高。

  化肥价格逐步走向市场化

  限价的失败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这正说明化肥价格市场化的推动力有多么强大。

  这一年多来,政策的限价、控制出口,对稳定农业生产还是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我国现在靠各种优惠、补贴来稳定农资供应,这种方法能否长期有效?就象现在的局面一样,市场有需求,限价就形同虚设。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市场化是一个产业正常发展的必经道路。

  但在目前,化肥企业、农民,双方的利益似乎是对立起来的,就没有一条双赢的道路吗?

  或许提高施肥效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赵广才在山东、河南等地对农民种植小麦的用肥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用肥越多,收成越好”的想法在农民中广泛存在。大多数农民在播种小麦时,每亩施用50公斤底肥,超出科学使用量10到20公斤,第二年开春小麦返青时追肥数量也偏大。在河南,化肥投入已占到农民生产投入的一半。这样,化肥价格上涨以后,农民的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了很多。

  据农业部专家测算,我国农业生产施用的化肥中,只有35%得到有效利用,65%被白白浪费掉。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氮肥利用率仅30%。因为不会科学施肥,三分之二的化肥钱是白白扔掉的。而在发达国家,施化肥像“吃盐”一样精细,化肥利用率达70-80%。如果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用肥效率,农民化肥投入可以减少50%以上。届时化肥价格可以完全按市场规律来走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