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新政靠价格手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07:28 《英才》 | |||||||||
文/梁小民 中国钢铁业的产量已经连续9年居世界之首,但这绝不表示中国是钢铁强国。 产量的辉煌掩盖不了钢铁业的内在危机,其危机的要害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能耗大,每生产一吨钢所用的矿石、煤炭、电力等资源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
钢铁业的这种超常规发展不符合我国实现持续增长,建立节约型经济的总方向。所以, 7月20日国务院公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实行钢铁新政,是极为有意义的。其中提出的合理控制生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品种结构等对我国钢铁业发展都有战略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钢铁新政呢?在计划经济中这种产业战略调整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强制实现。只要上面有绝对权威,下面完全服从,调整起来还是相当快的。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方法就不见其有效了。记得从2003年底,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钢铁业的过快发展,但时至今日效果并不明显。在今天计划体制的作用正日益衰落的情况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普遍现象,行政命令手段正在失灵。看来调整钢铁业发展战略,更多还要依靠经济手段。在经济手段之中,最有效的还是那只“看不见的手”——价格。 钢铁业发展如此之迅速,且难以控制,达不到规模经济水平的中小钢厂纷纷上马,还在于有经济利益驱动——有300%的利润连上断头台都不怕,何况行政命令呢?从需求来看,国内建筑业、制造业等等的迅速发展和国外需求使钢材需求剧增。这使钢材的市场价格上扬,短期内使钢铁成为暴利行业。另一方面,钢铁业所用的电力价格要受到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极为有限。这就为一些耗能的钢铁厂留下了相当的利润空间。在能活下去,而且活得相当“滋润”的情况下,企业再小也不愿意和别人合并,更别说被兼并了。 实现钢铁新政的核心是企业通过合并或兼并做大。在钢铁业中,大不一定强,但只有做大才能做强。企业规模小,节约资源、开发高档产品、进行技术创新统统谈不到。企业做大可以靠原有企业的扩大,但更重要的还是合并或兼并。要使小企业甘于被兼并不能靠自愿,要靠“逼”。只有当他们活不下去时,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才有可能。这种“逼”不是政府用行政手段逼,而是由市场来逼。对于钢材的市场需求价格,政府难以限制,只能通过宏观调控抑制钢材需求来使价格下跌。这种作用是间接的,难以在短期内见效。政府现在还控制电价,而且现在电力全面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电价,尤其较大幅度地提高钢铁业用电价格,可以让那些能耗大的中小钢铁企业活不下去,不得不走合并或兼并之路。这也会逼着大企业在节约能源、提高钢材质量上下功夫。产业结构调整不得不靠这种有点“残酷”的方法来实现。 不少人担心这种做法会对中国钢铁业的打击太大了。应该说,那些达到了规模经济的大企业是可以经受得住这种冲击的,无非在短期内利润有所减少而已。受到沉重打击,甚至活不下去的是那些能耗高、效益低的中小企业。也许中国钢铁业的总量水平会在短期内有所下降,但这是为钢铁业长期健康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有所得就有所失,何况这种做法的得要远远大于失。 (作者系清华大学EMBA项目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