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者的追逐与消费者的牢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 18:15 《财经文摘》 | |||||||||
【问题】 作为国内两大主要开采、炼油商,中石化、中石油近年来一直享受着高油价带来的高利润。中石油(0857.HK)2004年年报显示,去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1029.27亿元,上涨47.9%,已然接近1999年和黄(0013.HK)所创1173亿港元盈利的历史纪录,再次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赚钱的公司。而国内第二大能源商——中石化,去年整个集团的利润额也高达425亿元。
我们再取两组数字为比照:其一,按照主任李荣融的估算,2004年中央企业全年实现利润约为4500亿元。也就是说,这其中仅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就占到1/3;其二,2003年沪深股市(包括A、B股)实现利润总和1904.72亿元,中石油一年的盈利相当于上一年两市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一半还多。 这种惊人的业绩表现似乎具备某种必然的逻辑:如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年报显示,去年综合净利润为人民币420亿元,增长18.1%。预计全年派息每股0.66港元,较2003年每股0.36港元增加83%,利润派息率为32.7%;国有商业银行,去年一年的经营业绩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长。 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行业巨头具有垄断以及价格管制两大突出的表征,这似乎更可解释为这些大型国企利润惊人的根本原因。 一个基本的国情判断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改革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从增量向存量转变的瓶颈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于类似能源、通信、银行等原本官商不分的行业及企业所采取的方式往往为两条,也就是在微观层面,寄希望于股份制改造提高其治理水平;在宏观层面,则寄希望于逐步放松价格管制,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存量式改革的最大难点在于容易引发众多既得利益者的不满,为了尽可能地回避这种矛盾,在这些行业所进行的改革实际是妥协式的。也就是说,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市场机制,但对于由垄断以及价格管制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却又是恋恋不舍的。 基于这种改革的不完备,我们看到,以诸如最近出现的石油供应短缺现象以及前期反对者众多的银行账户收费为突出表现,这些“霸王”行业的所谓市场化改革实际正在走向以下两种必然的极端,即一方面,在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上市之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方面的效力主要体现在股价成为了考核经理人绩效最为直接的评价标准。为此,高利润、高派现几乎成为了这些公司惟一的追求;另一方面,按照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所指示的原理,“垄断者的利益显然不是在于把供给和需求调节得使他出售商品所能取得的售价恰够补偿它的生产费用,而是在于把它们调节得能够给他提供最大可能的纯收入总额。”而由此两点所共同作用,稍有风吹草动,涨价即成为转嫁成本、提升利润的最便捷、最长效机制。其背后的危险则是,大量国民财富在未能取得企业效率提升这一对价的情况下,却以远远高于一般融资成本的水平流出境外。 很显然,这种局面的出现并非改革的初衷。然而不幸的是,每每面对种种莫须有的涨价理由,下游企业以及消费者除了发发牢骚,却又徒唤奈何? 作者:葛丰 出处:《国际金融报》2005年8月19日 石油寡头能制造怎样的改革 油荒缘何而来?中石油和中石化把主要原因之一归结为“台风”,称8月初沿东海岸扫荡半个中国的台风“麦莎”影响了海上油船的运输,导致油品无法正常供应。 但这个解释似乎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同。台风是沿海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年都会刮一二十次,从来没有对重大物质供应产生过影响,更不用说持续一个多月的脱销。 石油垄断集团的说辞遭到媒体的强烈质疑。《中国经济时报》8月11日刊载的一篇《华南油荒属于人为制造 石油寡头难辞其咎》怀疑,“华南‘油荒’有可能是‘有组织、有计划’造成的”,国内石油产品开采、进口、炼制、销售全部环节由石油寡头垄断分肥,所谓油荒,是以用户为“人质”,博弈对象是油价制定者国家发改委。此后,《国际金融报》更进一步指出,“石油巨头逼宫发改委,油荒中为夺定价权曾进行国际抛售”。 新华社8月16日一篇名为《媒体指责石油公司故意制造广东油荒借以提价》的综述文章也称,地方媒体纷纷把矛头直接指向石油公司,公开批评“这种紧张状况是因为国内油品寡头们要求再次升高油价没获得批准,人为地制造供应紧张,以要挟国家有关部门”。 中石化、中石油这两大石油供货商8月16日一致否认此说法,并重申油荒是大连、天津等北方港口因台风影响运输受阻所致。不过,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发言人毕建国还是提供了另一个解释,即此次短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今年以来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目前折算下来每吨差价约700元。 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一路冲高,曾一度突破每桶67美元。根据中石油的说法,现在炼油厂经过提炼后得到的成品油每吨价格比原油还低700元,因此炼油企业没有动力炼油,并减少进口,导致供应减少。 中石化有关人士也指出,在目前提高炼油厂生产能力、直接进口、北油南运等措施还不能一步到位解决局部地区供油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完全可以用提高油价、提高燃油税等财税政策,来限制一些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汽车不必要的用油需求。按照中石油、中石化的这种解释,油荒的解决之道,应该是成品油零售价的进一步上调。 台风之说不能服众,但“价格倒挂”理由也被一些业内人士批驳为“转移公众视线”。 对集上、中、下游产业于一身的中石油和中石化来说,现在油价高涨,其上游开采及出口都享有巨额利润,因为目前中国50%多的原油还是自产,且开采成本远低于国际价格。去年中国自产原油约1.7亿吨,据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会长龚家龙介绍,现在国内石油开采成本每桶不超过15美元,在油价高企时,中石油和中石化无论在国内零售还是出口,都是获利丰厚。7月份,中石化下属国际贸易公司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抛售了近千万桶原油,价格约在52美元左右。显然,垄断寡头们完全可以在企业内部平抑价格,这边挣了那边赔了,结果喊着让国家拿出钱来补偿,确实没有道理。 通过公开数字可以看出,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大垄断集团正在赚取“惊人的暴利”。更要命的是,原油价格上涨了,两大寡头可以提高出厂价和批发价,而目前政府只制定成品油的零售价,很容易导致批发价比零售价还高的倒挂,加油站卖得越多,赔得越多。据龚家龙介绍,自从去年下半年“批零倒挂”以来,许多民营油企倒闭。 7月以来不断传出消息,由于中国成品油市场明年年底将全面开放,国家发改委一直在研究石油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放开成品油的定价权,从滞后定价逐步过渡到实时定价。8月中旬,发改委召开了为期两天的有关石油定价机制的研讨会。向更合理的市场规则靠近当然是好事,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个研讨会并没有邀请民营油企和消费者参加,又是发改委和中石油、中石化关起门来说事。这样的讨论,只怕又会讨论出让寡头受益、民众受苦的改革方案来。 作者:叶子草 出处:《商务周刊》2005年9月5日 【对策】 真正的石油安全来自竞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下旬华南成品油短缺,引发了一轮对现行石油体制的反思与讨论,讨论尚未平息,广东地区的成品油供应出现了又一次短缺,我们的石油供应链究竟怎么了? 深圳皇岗口岸两个相距不到80米的油站,一家是中石化五星级的加油点,长长的三条车龙排出百米开外,另外一家加德士的门前,门可罗雀。 为何到加德士油站的车这么少?工人回答说,他们只有柴油和98号汽油,中石化有93号汽油。记者对比了两个油站的标价牌,加德士98号汽油的价格比中石化的98号汽油标价也高出近1元钱。到加德士加油的私家车,多是两地车牌,油价虽高了一些,但与香港相比还是便宜,而且不用排长队,节省时间。只是愿意出高价的车主还是少数。更多人还是愿意到中石化门前排队。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市政府或单位的公车,被指定在此加油。 国有油站与外资油站生存方式存在很大不同。论服务质量,加德士比中石化油站做得更好,但是加德士在中国成品油紧缺的环境中,能支撑多久,是一个问题。此前的成品油短缺,使深圳地区95家民间、合资油站得不到成品油供应,很多油站处于半停业状态。最近各个油站的供应恢复了,但是供应的品种受限。深圳地区245家油站中,石油寡头的油站有150家,凭借批发环节的便利条件,能够垄断最好卖的品种。包含加德士在内的95家油站,目前的状况很尴尬,首先是不知道明天有没有油卖,其次是不知道有没有多一点品种的油卖,仅仅凭借优良的服务态度,他们能够继续生存吗?据悉,中石化、中石油目前在加紧步伐低价收购更多的油站,已将70%的油站收归囊中,如果90%的油站都被垄断,那么2006年末按照WTO承诺,即便开放成品油的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店铺仍然被高度控制,石油寡头对成品油销售仍具极大操控权。 冯晓鹏: 寡头与政府责任四六开 国泰君安资深人士冯晓鹏认为,政府通过行政垄断的方式,直接控制市场最为敏感的价格,是市场动荡的主要原因,成品油短缺,政府和寡头的责任是六四开,在中国能源日趋紧张的状态下,保持油价的低位运行,无异在鼓励民众进行能源消费,这种价格策略非常错误。行政垄断的另外一个后果是,造就了强有力的垄断利益集团,再去变革,阻力大得多。而石油寡头在无偿取得资源的同时,却没有兼顾国家利益、政策使命,保证成品油的不间断供应。对于现行石油体制是否需要引入竞争者,冯晓鹏认为分析很多发达国家的石油经营,除却美国是私人企业垄断经营之外,很多国家的国有化色彩比较浓厚。 茅于轼:垄断是坏事 茅于轼先生接受电话访问时表示,从经济学上看,垄断是坏事。除了铁路、电话网、输电网、输气管道这些自然垄断的领域之外,所有的商品都应该鼓励竞争。真正的市场安全来自保护竞争,石油在全世界范围内是自由竞争的,欧佩克都不可能垄断这个市场,一个自由的市场可以反映稀缺。而在行政垄断体制下,就可能出现买不到的情况。因为行政干涉价格,除非政府永远不犯错误,行政干涉才能有效。但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现在石油进口超过总需求的40%,很多人认为这么重要的资源大规模依赖进口,很不安全。实际上,不论安全与否,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是今后长期不可变更的事实。日本这个国家的资源比中国更加贫乏,它如果离开国际市场,连三天都维持不了。中国政府如果想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唯一的途径就是积极实行国内石油体制的市场化,同时积极融入到国际市场上去。中山大学教授林江对香港政府对油站的监督模式表示赞同,他认为香港政府非常重视公平竞争,越是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越是重视区内油站的反垄断调查。涉及到公共巴士、地铁等有专营权的公司,如果出现加价需求,会将公司的财务报表拿出来,让听证会的代表审议,这是公共权力对专营价格或者特许经营价格的合理监督。中石油、中石化目前有多少超额垄断利润,公众无法知道。拿到境外去上市的资产仅仅是集团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对这样的垄断行业重新核定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当务之急。 石油寡头: 利用短缺扩大垄断 国际油价疯涨,使全世界不得不为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埋单,使中国企业必须要面对更加严峻的成本挑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持续用油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华南地区出现的成品油短缺脱离不了以上的大背景,但是华南成品油短缺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的。台湾地区和日本每年直面台风的次数更多,为什么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就不会出现短缺,短缺在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中是不会出现的。华南成品油短缺加剧了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态势,以往国家在保护石油批发和炼油环节,对寡头的垄断地位给予保障,在零售环节还是开放的,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经营油站,现在两大石油巨头利用垄断批发商地位,对所有异己的加油站发难,停止供给,这样将逼迫系统外的油站退出市场,造成更加严重的垄断局面。另外,用超低价格收购油站,对方不同意就采用切断供给的方式,进行油站扩张,也是石油寡头强化垄断地位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当初政府出于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考虑,扶持国内石油寡头的成长与壮大,现在石油寡头长大了,因为利益驱动和盈利的压力,倒逼政府和消费者,一次又一次在油品价格上提出要求,维护其垄断利润。9月2日,国家税务局、商务部宣布暂时取消石油出口退税,意在限制成品油和石油的出口。第二天,中石化集团内部就开始发布通知,上调了所有炼厂的石油出厂价格,由原先的4330元/吨变为4970元/吨,每吨上调640元。这是看到近期提价无望后,石化集团权力范围内可以做出的决定,石油寡头和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开始变得公开而迅速。 作者:刘梦熊 出处:香港《文汇报》2005年8月3日 石油体制改革的八大对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2005年3月6日指出,经过5年多的实践,现有的中国石油体制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弊端,石油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行的时候了。 保育钧指出,我国现有石油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在能够实现竞争的地方引入竞争;在具有特殊不能引入竞争的地方,要由政府管制。绝不能容忍行政性垄断。 他建议说,首先,按国务院《若干意见》中“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要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的要求,国务院应立即废止国办发【1999】38号文件;国家发改委要对发改工业【2004】230号文件进行清理或修订;铁道部要立即废止2003年《铁运函150号令》。 其次,取消两大集团的政府职能。商务部要立即废止民营油企年审须由两大集团同意盖章的规定。建立过渡性的政府监管机构,对石油业市场准入、定价、安全等进行监管。 第三,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南北分治局面。鼓励和支持其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勘探、开采和炼制领域。按照国务院《若干意见》规定:“允许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鼓励非公有资本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为了加快民营企业进入上游勘探领域,国家可以先选择几个小的区块,通过竞标的方式让民营企业勘探开采,让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然后走出国门。 第四,要恢复地方炼油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给地方炼厂原油自采权和进口权;国家应从两大集团生产的原油中,调拨出一块交给地方炼油厂生产加工;给地方炼厂经营自主权。 第五,在《反垄断法》及相关法律没有出台之前,建立公正处理垄断企业与其他企业纠纷的过渡性法规和行政裁决机制。建议有关政府部门从正确处理陕北油田事件和茂化实华停产事件等个案开始,制止在石油天然气产业中的垄断行为。 第六,在三大石油企业还控制主要油源的情况下,对成品油的出厂价和批发价进行管制,直到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开采和炼制领域,形成市场定价机制以后解除这一管制。但对具有自然垄断的输油、输气阶段,还要进行价格管制。 第七,征收对应于石油部分级差地租和经济租(与养路费无关)的燃油税。 第八,要通过立法确立保证竞争和适当管制的石油体制;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其中要包括禁止行政性垄断的条款;修改《价格法》,将行政性垄断和人为垄断纳入价格监管的范围之内;还要制定《石油天然气法》。 保育钧最后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委托专家深入研究和论证,经过各相关方面的充分讨论,尽快制定石油体制改革方案,使我国建立起有国际竞争力的、真正高效的石油天然气产业。 【国际】 嗜油主义 石油价格可能继续走高,除非抑制世界上耗油“庞然大物”对油品的“渴望” 石油价格影响了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它不仅决定着人们驾车上班和假日外出旅游的费用高低,也决定了家具、食品和其他一切需要从工厂运输到货架上商品的成本。以往曾经发生过的三次经济大萧条都是由于石油价格的飙升而引发的。因此,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从2001年末至今,石油价格已经翻了三倍。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出奇的好:全球GDP增长强劲,通货膨胀保持适中。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美景到底能持续多久呢? 乐观派找出了一系列原因,来解释为何此番高油价与以往不同,以及为何高油价将不会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例如,他们声称:如果考虑到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调整,真正的石油价格仍然很低。大多数商界人士认为这样的看法纯属胡言:相对于生产厂商的产品价格,现实的原油价格已经快接近历史最高点了。无论如何,此种认为:除非真正意义上的油价达到历史最高点,否则将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提法都是相当荒谬的。 高油价——症结所在 高油价到目前还没有严重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原因在于,廉价的货币正在支撑着许多国家的消费市场和房地产泡沫(特别是美国)。低估的货币已经抵消了石油紧缺对经济所产生的冲击。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美国和中国(也是最大的两大石油消耗国),在过去数年里,已经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事实上,高油价可以看作是低利率的后果。在世界经济中,两个重要价格指标就是石油价格和货币价格,而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利率反常的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借贷),全球对货币的需求量就会相应增加,石油价格就应该上涨。特别是当产能紧张的时候,相互联动的影响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正如同现在这样,石油价格日渐攀升。 因此,如果认为石油价格的攀升是“冲击”的话,其实是对公众的一种误导。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市场在当前强劲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对石油需求量增加的正常反应而已。去年,全球GDP和石油消耗量的增速是近30年来最快的。甚至有可能将石油价格的上升看作这样一个信号:即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超出了现有产能的承受能力。通常,长期债券收益率扮演了经济增长晴雨表的角色。由于此项收益率去年一直在下降,债券市场的表现非常反常。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事实上是实现了抑制过快增长,防止全球经济陷入高利率状况的目的。由此种观点看来,油价上扬是非常健康的状态,也是防止全球经济过热的一种方式。当然,另一个更有效的解决方式可能是收紧全球货币政策。但如果货币紧缩,必然会让繁荣的房地产和借贷市场步入萧条,从而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另一角度看,即使油价的上升是需求增加引发的市场的正常反应,它仍然会对增幅较缓的经济体,如欧洲国家,产生恶劣影响。事实上,美国和中国对石油需求的过度增长通过在其他商品上课税推动了世界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更严重的问题是,石油行业产能扩大的空间所剩无几,而原油消耗量却如此快速的增长使得市场特别脆弱,任何供给不足或者供给链中断等问题都足以造成市场混乱和恐慌。以前的石油危机通常都是这样发生的。 上述油价的影响被另外一个事实强化了:即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也是对原油使用效率最低的。要创造一美元的GDP,新兴发展中国家需要消耗两倍于发达经济国家的油量。许多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包括中国和印度都对石油行业进行政府补贴。这样一来,这些经济体完全脱离油价高扬的真实世界,其消费者耗用的石油就更多,而不必支付市场全价。如此也就导致全球石油价格进一步升高。 这种压力似乎在增加。IMF预测在今后5年,那些发展中国家将占用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四分之三。自2000年,中国就独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三分之一。中国人均石油消耗量仅仅是美国人均的1/15。如果他们的收入增加,在未来几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能源需求激增。但中国的消耗确实也被夸大了,因为,国内汽油价格不允许和原油价格一样快速上涨。因此正是需要政府取消价格控制和补贴,使得市场价格信号传递至消费者的时候了。 对中国石油需求的增加指手画脚并不难,(事实上,今年需求量已趋于稳定)但美国仍是最大的石油消耗国,耗用了全球1/4的产出原油。美国GDP每增加一美元需要的石油要比欧共体多50%,这种高耗能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因为消费者支付的油价仍偏低。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美国某些城市,汽油价格升到每加仑3美元,汽车族们叫苦连天。但是与英国和德国每加仑6美元的价格相比,美国的汽油价格仍然是相当便宜的。美国对石油的严重依赖,使得美国经济对石油供应的波动相当敏感,同时也导致了世界其他国家石油价格的上涨。 预防油荒——时不我待 对于美国甚至全球经济来说,最好的长期解决方法是:在美国提高汽油税,但实施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与欧洲国家不同,美国更倾向于推动车辆油耗的立法,而不是收取燃油税。但即使运用这些标准,也是失败的。因为这些规则已经被滥用了,车辆燃油的有效利用率已经下降到了20年最低。这个星期,布什政府宣布了关于改革燃料经济性标准的提案,用以管理卡车和运动型汽车。但此规定仍有漏洞,未能阻止这些耗油的“庞然大物”们比普通汽车“吞喝”更多的汽油,事实上,这也是政府在汽车制造商压力下做出的可耻的妥协。 美国和中国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大量消耗着全球石油资源。如果这两个国家仍拖延实施有效控制措施的时机以扼制其耗油恶习,那么全球原油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出处:《经济学人》2005年9月2日 编译: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