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公务车改革只打雷不下雨 到底触动了谁的利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 15:41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评论员 商寅泉

  嚷嚷了几年、只是干打雷不下雨的公务车改革,最近又被重新提起。

  重新提起的缘由是,全国政协近日有一项针对公务车的调查,结果表明,据保守统计,我国公务车目前至少有300万辆,每年用在公务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而另一个统计数字
则更令人感兴趣:300万辆公务车,在其出行目的的统计中,只有1/3用于公事。

  公务车只有1/3用于公事,当然只是一个粗略的统计。在管理比较规范的机关单位,可能会达到有1/2或2/3用于公事。反之,在管理比较不好的机关单位,可能就要大于1/3,也可能会达到1/4、1/5,甚至只有1/10用于公事。可以算一下,如果一个单位的公务车,只有1/3用于公事,那么用具体数字计算起来,可以换算成:一辆公车一个月跑3000公里,只有1000公里用于公务,其他2000公里都用于非公务。用于公务的这1000公里,内容无非是送领导上下班或出席各种会议和酒宴应酬、跑对口机关取送文件、到车站机场接送出差人员等等。而用于非公务的那2000公里,内容就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有趣得多,这里我们实在无法一一列出。

  这是以一辆车为例做出的计算。全国300万辆公务车和3000亿元的公务车费用开支,其状况如何,只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如此一算,就引出了一连串的问号:公务车改革的设计者,本身就是公务车的受益者,改革是不是根本就无法推进?公务车改革,是不是把公务车低价评估卖给个人,这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或变相侵吞国有资产?低价得到公务车过户到私车范围的个人(即各级领导干部),又因为名义上不使用公务车了,转而享受高额交通补贴,变成既得到低价车又享受高补贴的双重受益者?

  以上这些问号,都是可能发生的事实。假如真是如此,还不如不改。那么,公务车改革是不是就成了一项无法进入程序的事情了呢?

  凡事没有绝对。公务车改革也是如此。但是,公务车改革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难度相当大的改革。谁都知道300万辆、3000亿元是大数目,但分解到某一个机关、某一辆车的时候,就变成了相对小的数目,特别是公务车改革有可能使许多原本靠管理公务车以体现权力的办公厅、办公室、行政管理部门等丧失许多便利的时候,会使许多职业司机(其中有许多与领导干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丧失就业机会的时候,公务车改革就更是一件棘手的事。

  笔者认为,300万辆车和3000亿元的公务车费用支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确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特别是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公务车只有1/3用于公事的数字,更是令人高兴不起来,更直接的表示就是,3000亿元的公务用车费用支出中,有2000亿元被各色人等(当然是有权力的人)用于干自己的私事了,这就更加令人无法高兴,就更证明公务车改革是一件需要急迫进行的事情。

  怎么改?笔者有两个不成熟的建议:

  一、应该把公务车改革列入政府工作改革的日程表之中,用3年~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使改革一步步接近目标,最后实现公务车减少到最小数量,用于公事的出行扩大到最大值。这是政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树立政府形象的一项重要改革,更是建立

节约型社会、最大限度控制公车私用、杜绝公开腐败的一项重要改革。

  二、如果把公务车改革列入改革日程表,那么设计改革方案就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建议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此方案的设计工作。方案设计者必须抛开自身利益,充分参考不同体制国家的公务车使用办法,吸收最好的方法,同时考虑中国国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出几种方案,比如政府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办法、军队公务用车改革办法、大型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公务用车改革办法、地方政府(省、地、市、县)公务用车改革办法等等,充分从实际出发,让改革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最关键的是,车轮子上消耗的3000亿元,都是公款,有纳税人的钱,有百姓的血汗钱,甚至有国家用于扶贫济困的救济、救灾所用之钱。这些真金白银被拥有权力的一部分人把其中的2/3用于干自己的私事,既耗费了国家宝贵的石油资源,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又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改革说不过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