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人口老龄化加速 未来中国谁来养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 11:31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顾一冰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超过总人口的10%,且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扬子晚报》9月25日)。这样的人口结构给政府与社会提出了一个课题,谁来为现在和未来日益扩大的老年人群体“养老”?
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资金缺乏。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矛盾已逐步显现:在城市,不少老人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甚至还要与下岗的子女分享;在农村,不少老人无法得到必要的医疗条件甚至还要流离失所,这些“个案”如果不断扩大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与社会必须借鉴经验、调整思路、寻找对策,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机制。 西方经济理论主张将社会保障作为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并提出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收支方式在宏观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在实践中他们不仅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实施社会保障,而且还主张国家应通过立法来保证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各国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国家应该从理论到实践确认一个普遍的社会救助(或称公共援助)制度,它像一张“安全网”,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因为各种主观的或客观的原因生计断绝时,不至于陷入无助的陷阱。这些制度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意义重大,可以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并引起激烈的社会变迁的今天,为了保持当今与未来社会的稳定,在设定法律强制用工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增强公民自我养老意识的同时,也应该建立起一个普遍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应将社会救助这张“安全网”认真设计、谨慎安装,以使其能够真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基本生活起到“保底”的作用,从而让每个人都有值得期许的、幸福的未来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