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国石油三维扩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7:59 《环球供应链》

  只有资源、储备、运输三维坐标同时建立,我国的石油安全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本刊实习记者 曲菲

  自年初中海油有意收购优尼科(Unocal)以来,历经雪佛龙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搅局”,事实进展可谓一波三折。而在业界看来,中海油最终能否胜出并不重要,中国能源企
业借助此次竞购开拓海外之路才是意义所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企业规模,中国都已经走到了大步迈向海外的临界点。

  海外资本扩张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亿吨,增长34.8%,进口量增速为4年来最快,进口价值339.1亿美元,增长71.4%。由于国际

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全年共多支付外汇70.68亿美元。对中国而言,直接的外汇流失还是次要的损失,更大的危险在于,中国海外原油来源途径单一,国内储备不足。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已经占到实际消费量的40%,根据世界能源机构预计,到2010年,我国进口石油总量将达到1.5亿吨,占消耗总量的50%以上。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西北非和东南亚等地区,份额分别为50%、20%和20%左右。

  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尽管原油进口量也占到实际消耗的53%,但有9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不仅从中东、西非、北海、加勒比湾同时进口原油,而且对这些地区的石油资源进行掌控,陆上还有从加拿大的石油管线运输,将外来风险降到最低。

  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后,中国石油企业迅速向海外扩张的原因了。

  在“十五”期间,我国就已将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确定为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三大战略选区。在上述范围内,重点扩大和巩固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

伊拉克、苏丹、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业务,扩大占有的产量和储量份额,建成几个稳定的生产基地。

  在最新的《财富》500强排行榜上,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已经跻身世界50强,其经济实力可窥一斑。中国的石油企业已完全具备了海外找油的实力。同时随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海外上市,近年来中国国有能源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企业股权的多元化与公众化,客观上也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

  中石油成为我国海外石油投资的主力军。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05年以前其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有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两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项目分布在4大洲的12个国家,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炼油化工及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在这些项目中,中石油总投资达数十亿美元,预计其份额可采储量达几亿吨。2005年中石油正在执行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这些项目分布于全球4大洲18个国家。2010年,预计海外油田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

  中石化也同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据悉,2005年中石化的海外投资额将达到160亿人民币。五月份中石化以1.5亿加元投资了一项加拿大石油探勘计划。

  中海油积极竞购优尼科,主要是看中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大量油气资源。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优尼科就逐渐把业务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目前,国际业务已经占到优尼科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的一半以上。该公司在泰国、缅甸、印尼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仅在缅甸沿海的雅达那油气田一地,就拥有超过1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如能竞购成功,中海油将会通过资本运作,将中海油握有的中国沿海天然气市场与优尼科在世界各地的天然气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天然气接替中国华南地区巨大的石油需求。

  中海油在竞购优尼科的同时,在今年4月还以1.5亿加元收购了加拿大的能源公司 MEG Energy Corp17%的股权。

  来自运输的挑战

  在加紧海外扩张的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储备战略,2002年底决定兴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首批选定的基地有4个:浙江镇海、浙江岱山、山东黄岛和辽宁大连。

  镇海是4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规模最大、工程进度最快的一个。据镇海基地筹备组副组长杨仁海透露,今年9月以前,包括综合配套设施在内的镇海基地一期工程将完成,届时东线的4组共16个油罐将可以正式进油。全部工程在2006年底之前竣工,共有52个油罐,可储备石油总计520万立方米,工程概预算为37.6亿元。

  镇海基地整个建设项目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两个库区,在52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油罐旁边,还有中石化的20个商业储备中转油罐。

  另外,按照规划,镇海基地今后将与相距不远的另一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舟山岙山油库实现管网互联,管网同时也具有储存和输送的功能,两大基地间可以很方便的调配库存。

  除镇海外,其他3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目前也在加紧建设之中。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3大国内石油公司受国家委托,负责工程总体建设,预计2006年至2008年,大连、黄岛、镇海、舟山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将基本竣工。

  业内专家认为,4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

  目前我国进口石油油轮运输占近90%,但是海上运输危险系数较高。中远集团大连远洋运输公司航运部刘宏介绍,目前我国进口石油油轮运输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远洋油船吨位不足,而且进口石油的80%以上由国外航运公司承运。但与此同时,以招商局为代表的中国船东90%运力,却在为国际市场服务。他指出,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是我国的油公司与船公司之间缺乏长期战略合作的关系。政府应该鼓励并出面协调油公司和船公司在双赢的前提下达成合理的价格公式,以长期租约的形式来稳定双方利益,使海上石油运输这条“生命线”更安全可靠。

  最近,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为了保障国家能源运输战略的需要,中海集团正在加快建立一支世界级的油轮船队。他预计,随着我国远洋油轮船队建设的加快,5年内我国油轮船队承担的进口石油份额将从现在的10%提高到30%左右。

  对此上海中财期货经济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左洪江认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海上石油开采量逐渐增加,只有控制海洋才能不受制于人。因此随着护航能力不断加强,发展远洋运输非常必要。

  陆上油管行动

  随着“西气东输”管道及“北油南运”管道的全线贯通,我国已具备与国外管道相接的能力。建立跨国输油管道被提上日程。

  2005年6月,随着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中国石油企业真正取得了战果:中石油集团与中石化旗下的上海石化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就共同开发萨哈林岛(中国称“库页岛”)的油气资源,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中石油集团还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在石油领域进一步扩大投资的协议。

  此外,中石油北京公司也将与加拿大的石油输油管公司合作建设加拿大西部海岸的油管。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介绍,今年3月,中哈石油管道新疆段在精河县开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中哈石油管道也在此前开始施工。这标志着国际能源界高度关注的中哈石油运输大动脉全线开工建设。计划于今年12月16日全线贯通,设计每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

  该人士透露,中哈石油管道建设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9月,中石油击败俄、美等国的大型石油公司,成功获得了哈境内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津两大油田的开采权。当时,中哈双方就曾商定共同铺设从上述两油田至中国新疆的输油管道。1997年—1999年,双方完成了该管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后,由于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道工程成本较高、石油供应量不充分及开采成本较大等原因,项目被放置。近两年来,随着哈国内石油开发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国内石油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出于陆地石油进口与海洋石油进口并举的考虑,中哈石油管线项目再度被提上日程。

  2004年5月,中哈双方签署协议,表示将尽快建成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并落实相关油田开发项目。

  根据设计方案,中哈石油管道将西起哈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途经中石油在哈购买的阿克纠宾油区,横穿哈全境至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3088公里,其中哈萨克斯坦境内2818公里,中国境内270公里。工程分三期完工:一期工程修建阿特劳到肯基亚克448公里;二期兴建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独山子1300公里;三期将对接肯基亚克、阿塔苏两地,全长约1340公里。预计管道总造价为30亿美元。

  中石油先从本公司购买的肯基亚克油田向西修建通往里海“石油之都”阿特劳的管道,使中石油在哈购买的油田能够同俄罗斯的管道连通,其开采的石油可以向西输送到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2003年3月,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线正式投入运营,这条石油管道的开通为中哈石油管道的全线建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5月—6月间,中哈双方围绕管道所属权进行了紧张的会谈和磋商。6月30日,达成共识,中石油与哈萨克石油运输公司在阿斯塔纳签署了中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创建合同和公司章程,合作双方各占50%的股份。

  日前,中石油董事长陈耕表示,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原油进口的多元化选择。

  中哈石油管道即将全线贯通,标志着中国推动能源供给多元化的努力取得重大进展。这也提高了中国在与日本、俄罗斯进行“管道”博弈中的主动性。

  俄罗斯在否决了中国支持的安大线和日本支持的安纳线之后,俄方又提出了一个泰纳线的方案,即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管线方案,其中包括通往中国的支线。俄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7月宣布,修建通往中国的管道是坚定不移的,设计工作将于今年7月完成。泰纳线也称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石油管道,以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为起点,终点是俄滨海边疆区纳霍德卡港附近的佩列沃兹纳亚湾。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至离中国边界仅60公里斯科沃罗季诺,再修建一条石油管道支线到大庆,向中国供应石油;二期工程至纳霍德卡,主要输送俄罗斯西伯利亚各大油田的原油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口。拟建的泰纳线年输油能力为8000万吨,一期工程于2008年完工,将每年为中国输送3000万吨原油。

  中国与日本的能源争夺战。经过屡次起伏,中国终于抢先日本,成为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的首要顾客。

  “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越多,中国的石油就会越稳定。”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说,这对实现中国石油供应多元化十分有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