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70美元:美国油价的心理底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 11:57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赵晶

  上周,美国的达美航空公司和西北航空公司步联合航空公司及合众国航空公司的后尘,无奈地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样一来,美国六大航空公司已有四家濒临破产。

  油价居高不下是罪魁祸首,有关专家认为,如果原油价格还是一年半以前的水平,美
国的航空公司就能赚到很多钱,可是目前航空公司的燃油开支一年内增加了50%。

  前几个月疯狂飙升的原油价格,不仅让航空公司损失惨重,也让普通美国人在高油价的压力下减少出行、尽量节约。

  卡特里娜台风之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疯涨,一度超过每桶70美元的价格。随后,国际能源署26个成员国即决定在未来30天里,释放总量为6000万桶的战略原油储备,以弥补飓风造成的损失。国际原油价格应声下跌,截至9月16日,纽约油价已经跌至63美元左右。

  70美元,很可能是目前

国际油价的最高限。

  油价到底涨多少 70美元成心理底线

  一场卡特里娜飓风,让美国人对油价高涨再次有了新的体会。“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时,美国全国的普通无铅汽油平均每加仑已经升至2.6美元左右,随后,美国汽车协会报告,油价升至3美元以上,有些地区的加油站的最高标价甚至已经接近6美元。

  油价“疯涨”已经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一年前,一辆小汽车加满一箱油只要29美元,一个月前也只要36美元,而卡特里娜台风之后则大约需要44.5美元。由于油价太贵,许多美国人只好对每年利用年底前的最后一个长周末——秋高气爽的劳动节周末开车外出旅游的传统忍痛割爱,节日期间美国公路上明显比往年冷清了不少。

  油价频频高涨,而在卡特里娜飓风到来之前,美国对于高涨的油价并无太多非议。国际上也一度传说油价可能要涨到100美元,甚至130美元。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以来,美国大力调整的能源战略在此次原油涨价之前得到了良好体现,目前,美国在提高能效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其抵御石油市场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比如,目前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9年翻了一番多,而石油消费仅比当时增长了9%。1980年石油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比例高达8.5%,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降至3.1%。尽管近年石油价格飙升,去年和今年的比例也仅上升至4.2%和4.8%,约为1980年的一半多。

  因此,石油价格高升对美国经济负面影响无疑也低于25年前,目前美国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也应该高于当年。

  然而,一场飓风带来的不仅仅是让美国损失了大约10%的石油提炼能力,也露了美国对于油价的心理底线:70美元。一旦超出这一底线,美国就会坐立不安,出手干预,如同此次。

  美国的战略储备石油目前已经达到储备能力的极限7亿多桶。商业原油储备还有3.2亿多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30万桶。总共10多亿桶的原油储备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事实上应付“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破坏,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近1/4个世纪以来,美国的石油公司出于自身利润等多方面的考虑,没有增加任何石油提炼能力,这本来就是导致美国汽油价格持续上升的原因之一。

  美国心理底线 决定油价走向

  如果70美元是美国的心理底线,那么很可能也是全球原油价格的心理底线。从某种程度上看,美国对于油价的态度,基本决定了国际原油走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同时美国本土上具备世界最大的石油储备能力和增产潜力;美国的大石油公司在世界上影响最大,掌握了不少海外的开采权;世界石油生产和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离不开美国公司的参与。如果高油价对美国不利,美国完全有能力,而且只有美国有能力干预市场,压低油价。早在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载文提出,应灵活使用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将其作为可对付油价震荡的经常性对冲工具,而不只是用以应付极端紧急的情况。美国到底能忍受油价继续攀升到什么水平,对判断未来油价的上限极具参考意义。

  供需关系是油价变动的基础因素。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目前每天石油消耗量超过2000万桶,其中2/3依靠进口。历史表明,每当美国经济放慢脚步,国内石油需求出现下降迹象之后,国际油价就会应声回落。

  论到需求,近年来,美国不断提高战略石油储备,已经达到7亿桶这一储备能力的极限。在前一阵国际油价高涨时,美国不仅没有动用储备来平抑油价,反而继续增加储备。即使不是囤积居奇,至少也给高油价“火上浇油”。

  此外,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石油的国家,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大约为220亿桶。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产量一直雄踞世界首位。后来出于保存国内资源的战略目的,美国逐步减少国内石油产量。1973年美国的平均原油日产量为920万桶,而2003年仅为574万桶,降幅竟达四成。由此看来,短期内最有潜力迅速提高石油产量的,恐怕非美国莫属。

  现实的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的大量交易是以期货形式进行的。油价高涨以来,过去很少涉足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大型对冲基金也开始在油市上兴风作浪。有报道说,至少50家对冲基金染指石油期货交易,所持头寸已接近交易总量的15%。这些大型对冲基金大多来自美国。

  历史表明,美国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确实有着部分的决定作用并且,也确实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或经济利益操纵过油价走势。因此,国际油价此前的高涨和现在突然的下跌,都和飓风带来的70美元油价有很大关系。

  价仍是双刃剑 美国也难独善其身

  从目前情况看,高油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还是美国石油企业大发横财的好机会。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是美国在有意催升油价,这不仅仅是为本国石油公司的利益,也是想以此为武器,遏止

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

  不过,高油价对美国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美国经济发展模式毕竟是建立在廉价能源基础上的,上世纪的石油危机也让美国吃了苦头。虽然如今美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已大大减轻,但油价过高毕竟也会对美国经济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不久前,西方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上,与会者已对高油价的不利影响表示关注,呼吁欧佩克增产,遏止油价。如果油价再次出现暴涨迹象,西方国家也很可能联手干预。

  就在“卡特里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之前两天,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就已警告了“全球化时代第一次石油冲击的到来”。他预测,飓风不过是一场“外来的冲击”,因为这样的冲击给这个国家“稳定的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可以预知的,即经济增长短暂减弱后,随之而来的是温和复苏”。相反,“2005年能源冲击”的特点将是“内在的”,“是长期以来宏观体系过度建设带来的一个不幸的衍生物”。

  罗奇解释说,不同于外来冲击的是,“这种内在产物将给经济带来系统性的危险,想要化解它需要很长时间”。

  他还指出,格林斯潘时代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为这一内在冲击埋下了伏笔”,而卡特里娜飓风将作为“另一场能源危机的转折点”载入史册。

  受到格林斯潘政策的鼓舞,美国消费者过度消费能源,正是这样的挥霍引发了这场“内在的冲击”。除了这场内在能源冲击以外,不动产泡沫的破灭和美元危机,“比能源危机还要令人担心”,“它们会给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威胁”。重点在于,这场“石油冲击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此外还要看它“是否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严重影响”。

  同时,斯蒂芬·罗奇还认为,这一次与之前的“能源冲击”有所不同。他特别指出了整个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在面对这场危机时将显现出的脆弱性。他指出,中国和印度将受到“双重打击”。其一是“直接打击”,这是因为经济的显著增长而高度依赖石油进口。“间接影响”则是因为亚洲、特别是中国出口以美国的能源消费为支柱。

  美林公司则指出,不管是否有卡特里娜飓风,也不管美国是否动用了能源战略储备,“对于油价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因为这场能源危机主要是因“石油供给的减少和全球范围内炼油体系的萎缩造成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