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乳业竞争的显规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23:57 《财经时报》

  编者按: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公报显示,2004年全国636家乳品企业中,197家亏损,亏损面31%。之前三四年的价格大战,已经让这个行业的利润率由2002年的6.8%下降到目前的5.4%。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利润率下降,亏损面加大,却正是“大浪淘沙”的绝好时机,摧枯拉朽的淘汰赛之后,胜出者自会壮大。

  □ 本报特约作者

  冀书鹏 姚文祥

  规则之一:缺谁都行

  据统计,2004年规模以上的636家乳品企业中亏损企业占31%,亏损企业总亏损额达到6.3亿元,较2003年行业亏损面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较2001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而更不幸的是,没有进入统计的近1000家中小乳品企业大都处于亏损境地。

  一边是伊利、光明和蒙牛等乳业三巨头频传捷报,一边是行业性亏损哀鸿遍野,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市场格局为何出现乳业?这其实是由乳品企业的资产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表1展现了乳业资产结构的一个突出特征:与其他制造业相比,乳业的营运资产规模大于固定资产规模。这一特征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含义:一、营运资产规模大,提升绩效的重头戏就在于营运资产管理,因此乳品企业的净利润率随销售量的波动不会太大,盈亏平衡点较低;二、由于营运资产的投入随生产的停止而终止,固定资产投入较小的特性,使得资本进入和退出乳品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容易形成地方品牌割据的市场格局。

  资产结构的这一突出特征,催生了1990年代本土奶制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局面。但另一方面,较低的进入门槛往往意味着无序的竞争。1980年以前,全国奶制品年产量不足10万吨,到1996年产量已达270万吨,2000年产量达到790万吨,2004年底更达到2368万吨。20年间35.7%的复合增长率,使中国奶制品行业由短缺走向了结构性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从而为后来的行业资源整合埋下了伏笔。

  规则之二:做一头跑得最快的大象

  乳业所涉及的原料和产成品都属于易腐物资,从材料采购到生产再到出货,周转速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营运资产管理便成为奶制品企业提升绩效的重头戏。为了保证奶源的供应,乳品企业开始有计划的筹谋原料基地。因为同样的原因,他们试图调整工业布局,以便就近获得市场通路。

  与此同时,“公司+农户”和“轻资产运营”模式,开始在本土乳业大行其道,但细察这些模式,“轻资产”绝不意味着资本密度的降低,恰恰相反,纵向整合模式的推广,标志着本土乳品企业由劳动密集开始转向资本密集。

  如表2所示,乳业的长期资本净值是样本行业中最高的。长期资本净值的高低,关系到企业能否把握新的创新方向或投资机会。奶制品行业这么高的长期资本净值储备,显然并非旨在维持当前业务地位,纵向一体化才是真正的动机。

  分解乳品企业的净产收益率,有助于了解速度经济和资本密集在乳业中的重要性。净资产收益率等于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表3显示,2004年乳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3.66%,排在一般制造业第二位,销售净利率位占倒数第四,资产周转率居第二,权益乘数排名第二。而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分别代表运营效率和财务杠杆,这正是速度经济和资本密集在乳业中生根的最佳注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