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经历回郭:回郭镇如此走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 14:27 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新磊

  30年前的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在一版以通栏标题的形式转发了时任《河南日报》记者的姬业成的调查文章——《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充分肯定了当时河南省巩县回郭镇农民“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经验。

  30年后的2005年9月11日,《经济视点报》记者专访了该文主要执笔者姬业成和直接参与者、郑州日报社高级记者牛玉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发现回郭镇

  1974年春天,河南省委主管工业的副书记王维群同志,从郑州乘汽车赴洛阳考察,路过当时巩县回郭镇,看到这里土地平整,庄稼茁壮,拖拉机轰鸣,大骡子大马来来往往,还修了提灌站,引伊洛河水上山。

  这位领导不禁惊叹:“河南还有这样一个好的地方,这里的人民这么有气魄。”

  从此,回郭镇三个字,在他脑海里深深地打下了烙印。

  后来,当《河南日报》通过这位领导的秘书送审由《河南日报》记者杜贵宝、通讯员牛玉乾撰写的关于回郭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长篇调查文章时,王维群立即批示要“突出发表”。当时《河南日报》总编辑刘问世看到王维群的批示,再细读回郭镇这篇文章,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刘问世是河南新闻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1959年3月毛主席主持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他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关于农村办工业是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这一命题的历史性讲话。于是,他从档案室里调出当年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原件,重新阅读,并立即带领《河南日报》农业处编辑刘旭、姬业成等人一起到回郭镇,对王维群批示的文章进行核实、采访。当刘问世认为确属事实之后,又指示姬业成在该文的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而后,刘问世亲自定题为《光明灿烂的希望》,于1974年12月15日在《河南日报》头版头题,以通栏大标题突出发表。

  毛主席批示

  近10个月后,载有文章的《河南日报》通过一位名叫周长庚的人,传到了毛泽东的手中。

  周长庚是浙江省永康县银行的干部。他搞银行工作,深知农村的贫困和农民办工业的难处。当他从别人手里看到从河南传到湖南,从湖南传到四川,又从四川传到浙江的报纸上报道的回郭镇时,如获至宝。

  “周长庚同志非常赞成回郭镇的做法,他认为当地也应该像回郭镇那样,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姬业成非常感谢周长庚。

  周长庚看完后,立即把报纸送给永康县委书记,谈出自己的看法。永康县委书记也非常赞成。但是,当时全国还是在强调农业学大寨,如果毛主席赞成回郭镇的做法,那其他县也可以这样搞。

  所以,周长庚随后就把关于回郭镇的文章连同另外两份发展社队企业的资料一并寄给了毛泽东。

  原本,周长庚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谁知毛泽东收阅后,当即于1975年9月27日写信给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内容是“小平同志:请考虑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

  邓小平接到毛泽东的批示后,立即将三件连同毛泽东的信印发正在召开的北方农业会议及在京中央同志,同时将报道送《人民日报》。

  1975年10月初,《人民日报》通知《河南日报》要转发这篇文章,刘问世又将修改任务交给了姬业成,让他到北京修改文章。

  于是,1975年10月7日,当年在回郭镇公社通讯组工作的牛玉乾,带上有关资料,赶往郑州,同姬业成一起奔赴北京,当年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的李庄、农业部主任李克林(已故)、编辑江绍高(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和尹韵秋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由李克林定题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于10月11日在头版头题,以通栏大标题,配发评论,隆重推出。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回郭镇的肯定和《人民日报》的突出报道,使回郭镇经验很快震动全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58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