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走出去 考验中国企业的耐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 12:21 工人日报企业周刊

  相对于欧美企业,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漫漫征程才刚刚开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挑战不是能否走出去,而是离开本土可以有多远

  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冲动已是有目共睹。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在9月5日召开的“中欧
工商峰会”上透露,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投资已经达到370亿美元。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在题为“打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论坛上,诺基亚公司中国区副总裁TimoKarpinnen先生在演讲中强调了诺基亚来到中国、重视中国的原因。于是,一位来自英国烟草公司的先生向走出国门的TCL提问:国外市场都已成熟,而中国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当很多公司因此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公司为什么着急往世界上跑?

  “消费性电子产品是有规模效益的,如果不是很大,成本就没有优势。”作为回应,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郭爱平分析说,“如果想持续盈利,反击国际同行的竞争,必须要成为一个更大的企业,所以,中国企业必须要在中国以外去发展。”

  投资欧洲

  当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满足不了中国企业“长大”的需求时,“走出去”成了许多中国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今年发生了南汽收购罗孚,去年则发生了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等。

  美国这个统一的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中国企业已经把欧洲当成了重要的投资对象,”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平在演讲中这样指出,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欧洲国家与巨大的外部市场,比如非洲、拉美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欧盟发展不平衡,也有许多相对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地方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

  “发展的中国对欧洲而言既非挑战也非威胁,而是一个机遇。”论坛上,类似这样的语言多次从来自欧洲的发言者口中说出。有许多事实支持他们的这种观点,比如,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第一大技术来源地,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也有不少数据支持这种观点,比如,去年中欧贸易总额高达1770多亿美元,欧洲对中国投资多达450亿美元,项目超过2万个。

  同样基于这些事实和数据,出席会议的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断言:“中欧经贸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活力,欧盟把中国当成战略合作伙伴而非威胁。”

  才走一步半

  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相对于经济全球化开拓者的欧美企业,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漫漫征程才刚刚启程。

  在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年头里,海尔很努力。目前,海尔在全球拥有的15个工业园中有3个在国外。“在巴基斯坦的工厂,已经实现了生产设计当地化,开发的产品能适合当地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根据巴基斯坦家庭人口多,收入相对比较低的现状,开发了一次可以洗15件当地人穿的大袍子的洗衣机。”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武克松介绍。

  在中国企业中,海尔堪称优秀。可是,一位现在生活在伦敦的女士在会上发言说,在国外商场,海尔只能出售一些自己的非拳头产品,“我觉得很遗憾”。

  其实,这位女士感觉到的就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现状。武克松说:“在创造国际化竞争力过程当中,海尔才走出了一步半。”海尔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三部曲:第一步,进入国际市场,即“走出去”。第二步,进入主要销售渠道,就是“走进去”。第三步,销售主流产品,就是“走上去”。

  “我们目前的产品进入了主流市场、主流渠道,但是销售的不全是主流产品。所以,我们才走了一步半。”武克松说。

  流程重于文化

  成功源于经验积累,经验来自教训总结。率先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来者和企业自身都是意义深远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TCL就不断地总结着经验和教训。

  “大文化是小问题,小流程是大问题。”在自己的主题发言中,郭爱平这样总结企业做跨国并购的教训。他说,在建立合资企业之前,每个人都觉得肯定会出现很大的文化冲突的问题,但TCL的经验证明事实上并不是这样。TCL与阿尔卡特建立合资公司的时候,由于已经在全球的环境当中经历了很多的锻炼,法方的员工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文化冲击,而中方雇员则感受到了文化的冲击。

  “文化总是要落地的”,郭爱平阐述道,企业中文化的落点之一就是一个个的流程,因为在西方国家,他们更为严格地遵守程序,而在中国则缺乏这一点。

  人和财的问题,是一个组织结构的关键问题,郭爱平就这两方面总结出教训是:“如果你想做并购,你必须有一些多余的准备的人才,对于现在的管理团队,再复制一份,因为在建立项目的时候,你需要有大量的经理人。如果你想做并购,你还需要有大量的财务资源,因为你的新项目或者这种并购不会像你预想的那么顺利,通常它会要求你不断投入更多财力资源,使它继续滚动。”

  “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挑战不是能否走出去,而是离开中国可以有多远。”参会的一位IT人士告诉记者。他以宏碁的国际化为例进行说明。

  从1977年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开始,宏碁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最初10年走得很平顺,但到了1991年,数次海外并购失败后,海外投资发生了巨额亏损,宏碁只得大幅缩小在美国的规模,只留下大约200人。不过,收购得州仪器公司笔记本电脑业务虽然不算成功,但是它的欧洲团队留了下来,宏碁由此在欧洲市场大获成功。现在,它又回头重新转攻美国市场。

  《宏碁的世纪变革》是业已退休的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最近完成的。回忆录中,他对国际化的坎坷之旅的最大体会就是:这是一场持久耐力的考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