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席文举华西都市报 平民烙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16:54 《今传媒》杂志

  文/张劼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华西都市报》开创了报业新的时代——都市报时代。

  学数学的席文举在《华西都市报》老总的位置一呆就是7年,而其平民化的性格不仅影响了《华西都市报》的性格,也影响了中国一个时代的报业性格。

  席文举离开了华西,但是华西乃至中国都市类报纸上都打下了他的烙印。

  平民的需求

  席文举,1943年生,四川阆中人氏,人称老席。川大数学系毕业,1995年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

  1993年,《四川日报》广告收入很不理想,已经干了二十多年新闻的席文举认为这是读者的力量使然,他说,广告的主要传播对象是城市市民,因此,城市市民喜爱的城市报纸就成为广告客户首选的媒体。

  这种思想为1994年席文举受命创办一张城市报纸提供了思路--"按读者的需求办报。"而这个读者大部分是象以前的他一样的平民。

  “办一份市民生活报”,席文举概括的“生活”当然不仅仅只是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内容,还包括市民想了解的国内外大事,以及与他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

  对席文举来说,对平民思想的理解也当然不仅仅满足新闻的单方面需求。他认为,当市民有困难的时候,《华西都市报》记者要出现在市民面前,做市民的忠实公仆。这叫既办报又办事,把办报和办事结合起来;既要全方位地为市民提供信息服务,又要急市民之所急、想市民之所想。

  在办报之前,席文举曾考察《扬子晚报》。《扬子晚报》不设社会新闻专版,原因是社会新闻要么杀人放火,要么好人好事,难以办出特点。但席文举从他平民的眼光却发现:社会新闻可读性强,很受平民欢迎,因此,必须设社会新闻版。不仅如此,席文举认为传统的题材太窄,必须拓宽社会新闻的报道领域,包括伦理道德、家庭关系、人物命运等等;席文举要体现的是人间的悲欢离合世象百态,因为他已深深感受到了泪水与爱在自己一生中的作用。他需要把这种现象做到极至,只要平民喜欢的,《华西都市报》就要。

  平民的数学思维

  一个同行在谈到席文举的成就时说,老席的成就来自川大数学系训练出的极富逻辑思维的大脑和他特有的天赋。据说数学思维中的优选法、多元研究法、统筹法、类比法等等,是席文举在多年报业生涯中运用最多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在席文举的身上也体现着平民化特征。

  《扬子晚报》是席文举比较看重的一家晚报,《扬子晚报》总编辑周正荣说,传统晚报是日报登了自己就不登。可机关报上登的方针政策它们要拿来报道,这叫嫁接机关报的优势。席文举根据数学上的优选法,想到的是如何“嫁接各类畅销报优势”,市场上哪些报纸、版面、栏目或报道内容、报道样式受平民欢迎,就把它拿过来组合在一起。

  同时,席文举发现,地摊报取悦于读者的关键,就是以刊登各种情节曲折的案件为主要内容。而《今古传奇》《故事会》等杂志之所以畅销,也是靠精采的故事取胜。因此。席文举决定把长篇故事作为长稿的定位、并取名为“特别报道”。

  正因为席文举的平民眼光融入到了都市报中,他的社会新闻成为"都市报"的金字招牌,以至后来者均把这“一块”作为检验是否是都市报的象征。

  组合排列法运用在《华西都市报》身上就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及畅销期刊的多种优势。由于这些“优势”并不是原来各个“优势”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添加了其他报纸所不突出的平民思想优势,所以《华西都市报》很快就成为一张畅销报。

  平民参与的战斗

  《华西都市报》的成绩中最突出的还有自办发行。

  1996年,“华西”五百余发行人员在重庆搞发行。重庆市委当时有人说"华西"的发行方式是:敲门!

  1996年9月,《华西都市报》在成都也拉开了"敲门发行"的战幕。

  1996年年底,席文举听了下岗女工和读者之间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从中悟出:高素质的发行队伍与高素质的采编队伍在报纸的经营中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想到的是国营企业的优秀职工:他们身上可贵的东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群众满腔热忱,善于做群众工作。而这正是《华西都市报》发行人员最需要的东西。

  而《华西都市报》的发行员与读者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什么关系呢?席文举的平民思维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面:应当像当年八路军、新四军与老百姓之间那种鱼水般的亲密关系。如达到这种程度,报纸的发行怎么还会愁呢?假如《华西都市报》与竞争对手的客观质量一样,但凭发行员与读者的鱼水关系,他们也要订《华西都市报》。

  事隔多年后,席文举说,在运做《华西都市报》中,我是活学活用了毛泽东思想。也正因为他看到了平民群众的力量,第二年,“华西”形成了遍布全省各大中小城市达3000多人的发行大军,其中下岗职工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1997年8月,《华西都市报》在创刊刚刚才两年半的时间里,发行量就达到了40万份。

  席文举那平民化的面孔成就了《华西都市报》平民化的走向,而席文举平民化的数学思维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都市报”模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