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鹏
中国证券界有一个最难对付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胡舒立。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一家好媒体里当记者。因为没有好编辑,所以我才做部主任;因为没有好主编,所以我才自己做主编;因为没有一个满意的平台,所以我才出来办《财
经》。” 胡舒立这样来解释她办《财经》的理由。
正义感使《财经》一夜成名
《财经》一开始就露出了自己的锋芒,有人曾经评论1998年4月创刊的《财经》,“刚生下来就成熟地长着胡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使我们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1998年的《财经》,它的制作水平绝对也是一流的。2000年 10月份,胡舒立率领的《财经》杂志推出《基金黑幕》等力作,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财经》杂志一夜成名,胡舒立也因此被证券界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2001年,《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谁在操纵亿安科技?》等一个接一个的重磅炸弹,使《财经》获得了“扒粪者”的公众声誉。
胡舒立说自己有点孤傲但很直率,这基本上决定了《财经》杂志在中国媒体领域内的性格——不合群。但在各种场合,胡舒立总是显得活力四射,她说她有对抽象事物的内在探索的冲动,对一个事物全面的把握比较有兴趣。她总是在追求更好地解释这个世界,而她骨子里的这种性格最终成就了《财经》的性格之一——理性和勇气。
胡舒立一向坚持公正、独立、权威,她说:“记者的天性,就是探索和报道真相。”
胡舒立本身是一个很有正义感、嫉恶如仇的人。现在许多职业女性都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女性化,胡舒立说她不怕。这种性格贯穿她的一生。胡舒立1995年的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就是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随后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叫胡舒立兴奋不已,才华和冲劲相集一身。
这种性格体现出《财经》的“揭黑性”,而这几乎是胡舒立记者生涯所形成的风格。有人说她是对公众知情权孜孜以求,永远追求第一手“猛料”的勇敢女人。
当这种个性体现在杂志上时,《财经》就拥有了应有的良心和独立公正的个性。到2001年的时候,《财经》杂志已经成为国内相当多精英人士、尤其是金融证券界精英人士的必读刊物。
专业性的深度和高度
《财经》目前被公认的强项,就是“敏感而到位的经济政策分析加揭黑幕报道”。
这源于胡舒立具有极其广阔的关系和对经济学的研究,“《财经》所具有的网络资源是我们根本就无法具备的。”一位《南方周末》的财经记者感叹。而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其报道不仅大部分是独家的,也具有了极高的权威性。
但是胡舒立最开始并不是学经济学专业的,她经济学的造诣完全是工作以后的事情。
1992年,胡舒立到《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时,接下了寂静而落寞的学界采访,由于采访的对象都是国内的一些经济学泰斗,因此她也时常受到关注。在这个领域中,经济学者的思路对她自身的眼界和深度起到了极好的拓展作用,并且胡舒立和中国经济学家之间良好的关系也给她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好处。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择研读发展经济学,正是正在斯担福做访问讲学的林毅夫和吴敬琏给予的建议。经过多年的磨砺,现在胡舒立除了担任《财经》杂志主编以外,她还是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当我们翻开胡舒立的著作《改革没有浪漫曲》,一篇篇对经济领域的深入报道和一次次与学者的对话,都显示出她高深的经济学功底。
因此,当胡舒立主刀《财经》的时候,胡舒立的专业性高度决定了《财经》杂志的专业性高度。
这种专业性也成就了《财经》的独立性。
胡舒立和她的《财经》杂志在做财经分析报道时,正是保持了这样一种地位,才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无论是在她的支持和拥护者中间,还是在它的批评对象身上。
胡舒立认为证券市场最高的道理就是公开、公正、公平。
胡舒立和《财经》秉承——记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员,而且应“推动社会进程”。她做到了这一点,《财经》也做到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