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凯
以新锐著称的《新周刊》,其执行总编封新城留给别人最深的印象是倔强。这个外表一般的男人,思想却极具新锐,和其谈话犹如在读《新周刊》一般的感觉。
概念就是卖点
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的封新城,1996年创办《新周刊》并出任执行总编,把这样一个原本名不见传的杂志打造成一本让中国的青年人为之振奋的新锐媒体。
《新周刊》的封面专题以策划见长。善于用新锐观点清点当下热门话题的背后脉络。每期以20-40页的全方位报道呈现,成为《新周刊》作为“观点供应商”的标志性板块和杂志的第一卖点。
封新城善于策划又凭策划赢得了《新周刊》,这和他早年追随著名策划人王志纲不无关系,和其十余年的电台工作不无关系。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策划意识让他在任《新周刊》执行总编后一味地主打主题策划。这类策划也可称为《新周刊》的卖点,封新城自己也承认概念就是“卖点”,体现了《新周刊》对新闻价值的发现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它是《新周刊》式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从他的专题内容中可以看到,如《中国青春痘》、《新新中国》,这是在探讨关于国家的话题,他会让我们思考我们国家的事情,在增加爱国主义的同时又能从中领悟到该学些什么。如《性小康》、《名利现场》、《中国情爱报告》等则试图诠释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这种主题更多的是和读者自己进行联系,用个体来评判群体的意识和行为,读者从中也能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或是共同的特征。
到了新世纪以后,《新周刊》对批判题材的把握转向对新生活和潮流的把握,继而转向了“新三十而立”等等的新题材。在这些题材中大家看到的是新观点和观念的提出。这是《新周刊》有史以来一脉相承的。很多人认为《新周刊》的专题不错,也不会忘记《新周刊》的图片和版式也很好。《新周刊》给人的理念是:要对中国杂志及传媒造成冲击,传媒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图片,还包括了视觉和阅读的整体感。
作秀似盘点
《新周刊》之所以被别人称为杂志中的活动家和秀哥,是因为《新周刊》要做很多的活动,如生活方式创意榜、电视榜、中国城市魅力指数排行榜等。
《新周刊》从1997年开始年年进行大盘点,这也预示着它做秀时代的来临,当时它就煞费苦心地推出了25个盘点的内容。“我们理解作秀是将品牌最大化和延伸的一种手段。这些活动都是延伸《新周刊》品牌的做法。因为杂志做的是观点、观念新闻。”封新城说。
盘点是《新周刊》的报道模式。这种盘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描述,而是将新锐融入其中的传媒操作手法。同时《新周刊》在杂志栏目的划分和内容中,很多图片的使用都有一种观念上向前的意识和鼓励。
盘点不是《新周刊》的全部,紧接着《新周刊》又推出一系列的排行榜:“城市魅力排行榜”、“中国电视节目榜”、“中国大学魅力榜”、“中国行业新锐榜”等等,一时之间《新周刊》成了国内有名的“榜爷”,但是《新周刊》的盘点和排行榜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指数的排名,不具有真实性和影响力,这种盘点和排行榜带有明显“侃”和“玩”的意味,说得好听点是做秀。一时间,诸如“年终网络十大菜刀”、“年终病毒大盘点”、“最有味道的十大女星”等各类所谓的“榜”纷至沓来。
一位和封新城曾经共事的业界人士认为,封新城正是用他自己的思想来左右着《新周刊》的方向,在《新周刊》的发榜量达到高潮时,《新周刊》内部有人就给他建议赶快停止发这么多的榜,否则不利于《新周刊》的长远发展,而他根本听不进去。这并不是说封新城专横跋扈,而是他的思想和倔强的性格所诀定的。
封面是封新城的
封底是《新周刊》的
封新城在兰大的帖子上对他的校友有这样一个建议:杂志是两张脸,封面是自己的,封底是市场的。如果套用这几句话来形容封新城和《新周刊》的关系,那就是封面是封新城的,封底是《新周刊》的。
如果说封面代表的是内容,封底代表的是广告和经营的话,那么封新城就代表着《新周刊》的封面,《新周刊》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新城特色,其体现在杂志的内容、专题的策划、人员的进出等等,都是封新城说了算。有人问封新城,如果主编和美术总监对设计发生矛盾,究竟谁说了算?他的回答是当然是他。因为他的定位是一个编杂志的人,而不是一个简单对文字进行编辑的人。他必须站在市场、读者的立场,对整体做出判断,大概有50%——60%的封面设计他都参与了,甚至直接提出创意。而更多的设计被他否决,重新创作。“创刊号选择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合影做封面,原因之一是配合《中国可以说“不”》这个专题”,以至以后都形成了这种策划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封新城与《新周刊》是不可分割的,《新周刊》的风格就是封新城的性格,撇开封新城而研究《新周刊》,有些关键问题就难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