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传媒富豪覃辉谜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16:34 《今传媒》杂志 | |||||||||
文/本刊记者 黄枫 覃辉,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名字。 他只用了几年时间,从“天上人间”夜总会发迹到“传媒富豪”。他迷恋于运用资本市场的魔力,把全部光荣与梦想归结到资本市场而最终陷入困境。
然而,2005年4月11日,这位“传媒产业富豪”却被公安机关带走。时年,他才37岁。 1覃辉一向对媒体保持低调,尽管他拥有自己的“传媒帝国”。然而,在资本市场上他却是一个“神秘杀手”,屡屡出奇不意。 “覃辉下海之初从事的是商贸,依靠经营铁矿石贸易起家。”星美集团副总裁郝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简单介绍了覃辉进入传媒行业之前的发家史。 覃辉在经营铁矿石贸易获得第一桶金后,看到电信增值业务具有非常好的赢利前景,于是进入长丰通信,并开始在全国多个省份铺设宽带网络。 上世纪90年代初,在贸易公司尚未遍地开花之前,覃辉创办了星美商贸。2000年的宽带热中,他又通过资本市场进入长丰通信,之后又成立星美传媒,覃辉似乎也是看到了大量资本涌入传媒行业背后的商机。 2001年9月份,覃辉成立星美传媒公司,然后,他迅速完成了对星美传媒的布局。覃辉先将卓京投资旗下的传播公司转给星美,设立星美信源中心,公司注册资本高达3.1亿,为数字信源运营提供商。有传言称,星美信源中心甚至有发射一颗卫星的打算。 之后,星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布局:先后成立星美影视文化传播、星美演艺经纪、中影星美电影院线、北京星美广告等公司。其中,中影星美电影院线同中国电影集团合作,在全国拥有37家高档院线,北京唯一的一家五星级影院华星影院以及上海的三家五星级影院全在星美的掌控之中。对外覃辉也开始大规模收购,先是并购北京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惟一国家级电影档案收藏和研究机构,其地位之独特,受人瞩目。接着并购文化部直属企业在沪子公司——上海中录音像有限公司,并购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影视基地的飞腾制作,并购北京东方正艺电视艺术公司,成立北京星美东方电视艺术有限公司。很多项目都是让许多资本垂涎却又难啃的骨头(但覃辉仿佛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其轻易收入囊中)。在星美的自我介绍资料中说现已形成集“制作——传输——发行”为一体的“一站式”传媒服务。 然而,覃辉并没有满足。2003年夏天他注册了SMI公司。2003年4月,拥有谭咏麟、曾志伟等诸多明星的东方魅力派发19亿新股,而SMI收购了其中的11亿股,取得股权后覃辉控制了东方魅力25.28%股份,与第一大股东陈德祥仅相差0.82%。 两月之后,SMI又与阳光文化订立协议,SMI取得阳光卫视70%的股权,代价是2000万人民币;取得阳光文化网络70%的股权,代价是1000万人民币;在协议中,SMI还为阳光卫视的3年节目制作费用预付给阳光文化5000万人民币。 “覃辉的投资脉络非常清晰,他进入的都是国内新兴的产业和市场。”在评价覃辉投资传媒产业的思路时,星美集团副总裁郝彬没有肯定覃辉受到“传媒暴利说”的影响这一外界说法,而是表示,覃辉当初投资商贸和宽带业务的眼光“具有很强的市场前瞻性”。 在成立星美传媒之后,覃辉迅速发起对多个传媒企业的并购,到2003年覃辉旗下形成了演艺经纪、影视制作、院线发行及建设、数字媒体等八大业务板块,迅速建立了他的“民营传媒帝国”。 22005年4月11日,随着覃辉被拘唤,他的传媒产业变得岌岌可危。其实,资本市场变幻莫测,他这个赌博似的做法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在报道“覃辉事件”时,多家媒体提到星美传媒“太大、太散”,管理跟不上并购节奏,并有媒体暗示,星美的最终命运很可能与法国传媒巨头维旺迪的结局相似。 “这是依靠并购高速成长起来的企业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也是这类企业必上的一课。”在回应媒体提出的问题时,星美集团副总裁郝彬认为,与法国传媒巨头维旺迪的“兼并、兼并再兼并”路线相似,星美确实也经过了两年的并购时期,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与维旺迪相似的诸多问题。因为没有业务,其下属的英斯泰克广告公司被星美传媒关闭,另一家经营不善的影片发行公司则被注销。在2004年整合过程中,对于一些缺乏赢利前景,同时又形成了财务包袱的子公司,星美均采取了关闭或注销的方式。 对于建立起来的传媒产业很多人认为他是通过资本运作建立起来的。熟悉覃辉的人都知道,他有众多复杂的关系,在资本运作上有着自己的方式。然而,资本运作有着众多的变数,这种类似赌博似的做法,无疑使其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事实上,星美集团前期的并购基本上都是在投入,而且投入的资金非常巨大。对于覃辉的“香港战役”虽然一度“连下数城”,但在香港投资界看来,他的几个收购项目都算不得什么杰作。东方魅力至2003年已亏损7668万元,而且收入的50%以上来自餐饮业,已经算不得娱乐业公司。旗下的流动广告业绩也乏善可陈,阳光卫视的亏损更是人所共知,而且一度被阳光卫视总裁吴征称为自己的“滑铁卢”。至于持有《成报》的现代旌旗出版,更是香港报界人所共知的亏损企业,自覃辉接手后,《成报》的经营更是每况愈下。据悉,《成报》现在1.4亿港元的负债中,有8000多万发生在覃辉接手之后,公司还屡屡传出欠薪、欠租的消息。 从2004年3月到2005年初,东方魅力及后来更名的星美国际曾宣布,在内地收购覃辉“星美系”国内资产的股权,主要为院线和网吧,所需现金总计近8亿港元。此时的星美国际一直处于亏损,其收购资金从何而来、是否如数支付,也不得而知。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收购更多地像是在炒作“收购概念”以激发市场的想像力,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3依靠虚弱的“传媒帝国”,覃辉赢得了“传媒富豪”的头衔。然而,游戏在资本市场的他,最终也不得不接受神话破灭的现实 2004年4月11日晚上,37岁的中国民营传媒第一富豪覃辉在家中被突然而至的公安人员带走。这是距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恩照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长的第26天。有报道称,已被双规的张恩照供出覃曾向其行贿30万元等问题。覃辉就此成为张恩照案发之后,第一个被公安请走的大老板。 跟覃氏命运休戚相关的几家上市公司迅速做出反应,星美出版(8010.HK)停牌,被要求等待发出可能影响股价的通告;星美国际(198.HK)跌11.39%;长丰通信(000892)一度逼近跌停。 在这之前,覃辉和他的“传媒帝国”有着太多的迷团,甚至被称为“传奇”,而随着事情的进展,很多迷团似乎已经应刃而解了。 星美传媒集团是一个很大的“摊子”对于覃辉而言,钱从何来?可以肯定地说,此时忙于大铺摊子四处腾挪的覃辉不可能从自己的企业中拿到这笔钱,其资金机会只能来自直接间接的银行贷款和“市场运作”。相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捉襟见肘,对覃辉来说,拿钱最容易的办法,或许还是从国内银行贷款。迄今覃辉旗下“星美系”、“卓京系”及各类投资公司究竟从国内银行拿到了多少钱,一时难有详实数字。《财经》比较确切地获知,覃辉曾从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可确认的数字达10亿元之巨。 覃辉的星美传媒从2002年下半年起着手向建行申请贷款,并于当年获准。由于星美传媒在市场上缺乏业绩,大银行向文化企业贷款也十分罕见,经手此贷款星美传媒董事长李威承认,建行此举是“支持传媒产业”,“有风险投资的性质”。 同时,《财经》获悉,覃辉旗下公司2003年以来在民生银行的贷款,总额至少在4亿元。覃辉如何获得该笔贷款情节不详。来自民生银行的消息说,如此大额贷款须经总行批准,在发放时除必要手续,还必须有抵押品。 据了解,从2004年10月起,上海、重庆、成都等地已陆续有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法院就星美子公司的资本运作问题提起诉讼,申请财产保全。其中包括:上海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诉长丰通信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案;招商银行成都营门口支行诉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中信实业银行成都分行诉成都长丰公司、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招商银行重庆上清寺支行诉长丰通信借款合同纠纷案;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长丰通信担保纠纷案;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诉江苏长丰通信和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等;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诉卓京投资和星美传媒集团借款合同纠纷案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高速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是“传媒帝国”倒坍的直接原因。而这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神话就这样嘎然而止,留给人们更多的惋惜和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