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中欧启动纺织品紧急谈判 > 正文
 

王小波:纺织品贸易保护主义的闹剧何时才能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 10:55 经济参考报

  夕阳产业“捆绑”富国贸易政策

  这几天,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肯定笑得特别开心:14日,中国输欧压港的纺织品将被放行。而在7日,欧盟各成员国正式批准了他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协议——5日在北京就纺织品“压港”问题达成的协议。

  这意味着,曼德尔森在欧盟内部因“纺织品危机”而产生的“政治信任危机”已经过去,至少是得到大大缓解。

  在更早前的9月1日中午时分,刚结束中美第四轮纺织品磋商、匆匆走出中国商务部谈判大楼的美国纺织品谈判官员,脸色凝重。而过去了十多天,下一轮中美纺织品磋商何时开始,依然毫无消息。

  其实,不论是已与中方达成协议、“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欧盟,还是漫天要价、无理力压中方更多让步的美国,这场引人瞩目的纺织品争端从一开始发展现在,充满了一波三折的戏剧性情节。只是,在发达国家充满交易气味的政治框架内,这场由一些富国夕阳产业挑起事端、相关当局推波助澜、滥用“设限”手段的保护主义“戏剧”,不可避免地滑向“闹剧”。

  这场“闹剧”中,一贯自诩为自由贸易先锋的部分发达国家,扮演了不光彩的反面角色。而仍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国,却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形象。相形之下,反差明显。

  在欧美保护主义势力的一片喧嚣声中,人们已开始厌烦。现在值得关心的问题似乎只剩下,当被保护主义冲昏大脑的欧盟渐渐清醒时,美国将如何结束这场越来越令人生厌的“闹剧”?

  “发飙”在前损失在后

  ——欧盟左右为难来华求解

  14日放行中国“压港”纺织品的公告,是欧盟于8日正式发表公告宣布的。公告的发布表明,“压港”纺织品挂上欧盟商场货架将一路畅通;还表明,中国商务部在纺织品问题上半年多的“两线作战”告一段落,终于可以集中精力解决中美之间的纺织品争端了。

  回顾中欧纺织品争端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不乏一波三折的戏剧性情节。

  今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前后,一些发达国家纺织制造业的行业团体就开始“发飙”,频频向欧盟施压,要求对中国纺织品设限。

  今年4月份,欧洲纺织制造业团体在欧洲议会所在地附近的公园内,放飞了100万只气球,象征中国纺织品涌入造成欧洲100万纺织工人失业,此举虽然极其夸张但在欧盟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据欧洲媒体报道,自今年3月起,欧洲纺织制造业组织的代表,每隔一天便会到贸易委员会办公室抗议,指责委员会优柔寡断。 

  在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一片风声鹤唳中,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在一季度刚过就表态说,自今年初国际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迅速激增”,欧盟一季度从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分别增长了187%和56%”。当时,沉醉在“自由贸易幻境”中的中国纺织品企业已隐约感觉到:3个月的纺织品贸易“蜜月”持续不了多久了。

  果不其然。今年4月,欧盟先后对10余种中国纺织品启动了设限调查,并于5月27日决定对来自中国的亚麻纱和T恤衫提出正式磋商请求。按照欧盟法律,15天的磋商期内若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欧盟将有权采取单边设限行动。

  6月10日——中欧纺织品磋商期最后一天,曼德尔森率谈判代表团“掐着点儿”赶到上海,一下飞机就奔赴谈判地点与薄熙来“挑灯夜战”。

  戏剧性的一刻,在6月11日凌晨零点——磋商期结束的最后一刻——刚过时出现,曼德尔森和薄熙来走出谈判室,向门外苦守至深夜的中外记者宣布,中欧就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的承诺,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套头衫等10类纺织品终止调查。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期间,对上述10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

  然而,曼德尔森面带自得之色回到欧盟一个月还不到,欧盟“纺织品危机”开始暴露。根据协议,在6月11日到7月20日协议生效之间,存在一个“空当期”。6月11日以前启运的,管理体制照旧,7月20日之后的,欧盟凭中国发放的出口许可证与配额剩余数量发放进口许可证。对于许多欧盟进口商和中国出口商来说,这段“空当期”也是最后一段“黄金时期”。于是乎,这段时间欧盟贸易商狂抛订单,中国纺织品企业加班加点生产。但是,由于此期间进口产品数量也从2005年配额剩余中扣除,在部分类别上,有限配额被过早地消耗殆尽。

  于是在7、8月份,就出现了欧洲人未曾想到的情况:一方面,越来越多中国纺织品清关率达到100%,超过限额的纺织品被封入欧盟海关不能出港;另一方面,欧洲纺织品市场进入换季季节,但大量商品积压在海关,商场货架上的纺织品服装渐渐告罄。

  这给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造成了极大损失。大量没有赶得及在封关之前进入市场的中国纺织品,被送入了欧盟各国的海关仓库,而已经为这些货物付款的欧盟零售商们更是牢骚满腹。

  刚刚卸下纺织制造业团体重压的曼德尔森,立刻感觉到了来自内部的压力。8月中,荷兰、丹麦、瑞典和芬兰四国贸易部长(大臣)在英国《金融时报》上联合发表文章,反对欧盟当局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措施。而在德国,一家纺织品进口商干脆将欧盟告上了当地的法庭。最近,欧洲消费者组织也加入到反对纺织品设限的阵营中。该组织指出,重新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欧洲每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每年要为此多支付200至300欧元。为此该组织要求欧委会根据欧洲的消费者保障法,放宽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

  反对的声音指出,欧盟在对待中国纺织品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判断”,使欧盟纺织品服装市场在短时间内陷入风雨飘摇。欧洲媒体指出,欧盟陷入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纺织品危机”。这些指责很快集中到曼德尔森身上,不少人开始质疑曼德尔森的能力和政治信誉。自诩“信奉自由贸易传统”的曼德尔森,刚刚就任欧盟贸易委员仅数月就面临一场“政治危机”。

  由于这部分力量此前未整合在一起,加上此次反弹非常迅猛,曼德尔森有点喘不过气了。8月底、9月初,他数次公开承认,6月份中欧纺织品协议的执行出现了“严重障碍”。他还表示,将尽快与中方磋商解决纺织品“压港”问题。

  正是在这种左右为难、两面不讨好的背景下,曼德尔森匆匆赶到北京求解纺织品“压港”问题并最终达成协议。

  所幸的是,欧盟贸易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惨重损失,已使欧盟当局渐渐从保护主义的喧嚣声中渐渐清醒过来,及时勒住了

  过度保护必伤及自身

  ——美国漫天要价欲揩“大油”

  自今年年初以来,在美国纺织制造团体地鼓噪下,美国政府已受理业界提出的19项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申请。其中,美方已对其中9种纺织品设限,其他是否设限决定也将于近期做出。

  目前,中美纺织品争端经过四轮磋商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仍存实质性分歧。商务部研究院赵玉敏研究员指出,美方在谈判中多次强调,中美应达成一个“综合性”、“涵盖更多纺织品”的协议。直到最近结束的第四轮磋商中,美方此种表述没有改变。

  据外电报道,美国纺织制造业团体要求,对超过35个大类的中国纺织品设限。“如果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在美国市场上具有商业价值的中国纺织品都将纳入设限范围。”赵玉敏说,“这大大超出了中方的底线。”

  显然,美方如此“漫天要价”不是简单为了“落地还钱”。专家指出,美方此举是为了从中国身上揩到“大油”——如力压人民币升值、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中方做更多让步等等。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认为,如果美方在对华纺织品问题上不愿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味过高要价,今后也会像欧盟此前那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举例说,今年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欧盟贸易商、中国生产商都是按自由贸易原则在安排生产。但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至今年6月11日签署协议时,这些贸易规律被突然打乱。其中以秋冬类产品毛衫最为典型,一般进入下半年就要上架销售,但现在在欧盟是严重缺货。

  同样的情形,在美国也很可能出现。如美对中国毛袜设限,可能导致美国秋冬季的袜子短缺。此外,像丝绸、麻、绒等产品,美国国内要么没有生产,要么即使生产也满足不了需求,也可能出现与欧美类似的情形。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对华纺织品设限,将打乱美国的产业链,损害到美国棉农和面料产业的利益。”曹新宇说据美国官方统计,中国每年进口美国棉花占美国棉花出口总额的一半。去年中国进口美国棉花500万包(每包500磅),价值16亿美元。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中国和东南亚总监冠杰曾表示:“中国是美国棉花生产的希望”。他还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中国纺织业压缩生产规模,必然影响到美国棉花的进口,“我们不能只卖美国棉花,不让中国卖纺织品”。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自今年5月初传出美国将对中国三类纺织品设限消息以来,纽约的棉花期货价格就开始一路下滑。5月中旬,美国宣布对中国七类纺织品实行限制后,棉花期货价格大幅下跌,出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七成。

  “自由贸易”难掩国内政治需要

  ——夕阳产业“捆绑”富国贸易政策

  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不论在欧盟还是美国,与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出口商“利益比较一致”的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织,其数量规模比代表区区数十万人利益的纺织制造业团体大得多,后者何能如此“兴风作浪”?

  “在任何国家,国际贸易政策从来就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梅新育说,“纺织制造业在发达国家是典型的夕阳产业,但这个夕阳产业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成功‘捆绑’了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从中欧纺织品争端的发端、升级到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强烈支持设限,德国、荷兰、瑞典等北欧国家则表示欢迎中国纺织品。对待中国纺织品问题上形成的欧洲“两派”国家,恰好被阿尔卑斯山脉隔开。在南欧国家,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纺织制造业,而北欧国家纺织制造业则已为数不多。

  德国联邦批发外贸协会主席安东泉今年4月中旬访华时,用“阿尔卑斯山效应”一词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对立。他还表示,德国等北欧国家“无条件欢迎中国纺织品”。

  但恰恰是南欧国家的纺织制造业,“绑架”了欧盟的贸易政策,导致欧盟4月开始对中国10种纺织品启动设限调查。中国商务部对此结果表示强烈反对,并指出“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前,欧盟纺织业有10年时间进行调整”。

  荷兰驻华大使贺飞烈在6月份召开的“中欧经贸论坛2005”上明确表示,欧盟在对华纺织品实施“特保”决策过程中存在严重分歧,最开始欧盟25个成员国中只有两个国家极力主张对华纺织品设限,荷兰就明确反对对中国实施“特保”,但未能改变表决结果

  “欧盟当时对华纺织品设限,还有很强的政治背景。”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欧盟宪法》将在各成员国进行表决通过。在部分欧盟成员国里,主张自由贸易的《欧盟宪法》遭到了以纺织制造业为代表的夕阳产业的强烈抵制。为尽快推动《欧盟宪法》获通过,部分成员国如法国等,就对国内纺织制造业团体作出让步,拿中国纺织品‘开刀’,试图以牺牲中国纺织品的利益,牺牲欧盟贸易商和消费者的利益来换取欧盟宪法的通过。”

  欧盟纺织制造业团体的“能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尽管美国纺织制造部门人数比欧盟还要少,但在对华纺织品设限方面,美国制造业团体的“能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西方代议制民主政体的‘游戏规则’下,在贸易争端中寻找外国替罪羊,从来都比不无痛苦的内部结构调整,更容易受政客们青睐。因为前者效果立竿见影,后者耗时多日也未必能奏效。”梅新育说,“美国的政治体制,使其对外贸易问题更易受保护主义势力左右。”

  同时,美国宪法将对外贸易政策决策权授予国会,总统的贸易决策权是以国会授权的形式(有时间限制)获得的。“美国的政治体制,使那些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或贸易问题政治化的利益集团,比在行政主导的国家更容易对贸易政策施加影响。”梅新育说。

  对于这一点,《亚洲华尔街日报》做出了中肯的分析。该报报道说,今年7月份,在几个纺织品生产大州的国会议员们的勉强同意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CAFTA)。作为政治交换,布什政府必然要对这些议员投桃报李。“在这种情形下,来自中国的纺织品、美国国内的贸易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就被牺牲了。”该报说。

  中美磋商之外更多手段

  ——中方坚决维护本国合理利益

  中美纺织品争端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双方谈判磋商的结果。而磋商的结果除了取决于谈判人员的技巧外,还取决于磋商之外手段的运用。

  首先一点是,广泛争取同盟军,建立“统一战线”。

  中欧就输欧纺织品“压港”问题达成协议后,薄熙来指出,在中欧纺织品争端中,“并不是欧盟代表一方,中国代表另一方”。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生产商、出口商和欧盟进口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利益,是比较一致的。

  事实的确如此。如前所述,除了中欧政府层面积极、务实的磋商外,欧盟内部的纺织品进口商、零售商、消费者组织的推动,也是“压港”纺织品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梅新育分析认为,对于贸易保护主义者而言,要维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他们就不能推动实施过于苛刻的保护措施。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过于苛刻的保护措施将激励走私、伪造原产地证明等非法贸易。

  另一方面,过于苛刻的配额限制反而会激励销售商采取更加积极的政治游说行动,放松乃至推翻贸易保护措施。在国际贸易政策博弈中,依据其利益得失,进口国国内不同利益相关者可以划为贸易保护主义、自由贸易两大阵营。前者的基本班子是与进口商品竞争行业的厂商、工会和行业组织,以及为上述厂商提供配套及相关服务的企业,另有一批学术界、舆论界和政界人士为他们摇旗呐喊。后者的基本班子则是消费者、进口商和零售商及其团体、为进口品提供配套及相关服务的企业、进口企业当地雇员,为该阵营提供舆论和政治支持的是信奉自由贸易的学术界、舆论界机构与人士,以及有关政界人士。

  “一旦设限导致销售商进口订单更多,进而导致大批进口货物压港,自由贸易阵营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动力采取积极的政治行动了,贸易保护措施也就有可能翻盘。”梅新育说,“这一点,是中方与美方在纺织品谈判中的重要筹码。”

  在中美纺织品争端中,同样需要发挥“同盟军”的作用。事实上,在美方数次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或提起调查时,美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商、棉花出口商及其协会组织已表达了强烈的异议。中美纺织品第四轮磋商前,美国代表进口商和零售商的行业协会写信给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信中警告说,目前欧洲相关行业出现的业务中断“突出表明,谈判代表若不考虑贸易限制措施所牵连的商业问题,会让经济付出高昂代价”。

  与此同时,中方还需做好向世贸组织申诉的准备。梅新育说,首先,虽然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依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本质上也并不公平,但与美国国内法相比,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相对合理、可预期一些,美、欧国内法更不公平、随意性更强。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美、欧这次挑起纺织品特保争端,无论是在程序方面,还是在进口对国内产业损害或损害威胁的认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瑕疵,美国的做法违规之处尤多。“因此,我国如果将此事诉诸世贸组织的多边框架,胜诉几率应该较高。”

  当然,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还必须准备好“以牙还牙”的贸易报复。“贸易战的确属下下策,是两败俱伤之举,但在我们已经被逼到利益底线、已经没有更多的利益可以丧失的情况下,不失为一项理性的选择”梅新育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纺织品相关网页共约4,8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