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从中海油并购看中国公司的转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14:02 《中国投资》

  ○ 李耀

  在中海油洽商收购优尼科最激烈的时候,我们有幸看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精彩辩解。一种是集中体现在傅成玉6月底刊登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上的申明。他特别提到,这次收购的推动者就是我傅成玉,我傅成玉是完全职业化的企业家,我们收购优尼科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商业成功,美国社会将逐步认识Mr.FU,将逐步认识一个负责任的现代企业中海油。与
这种辩解完全相反,在美国主流媒体上反复出现的美国议员的申明和抗议可谓与之针锋相对:请认清楚来自中国收购者的真面目:中海油的70%为政府所有,中海油收购的资金来自国有银行的政府补贴贷款,中海油的管理者会成为中国政府的省长,目前的收购实际上是违反了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不平等竞争!无独有偶,美国主流媒体在中海油收购案白热化的时候,也对海尔收购美泰克案件进行了大量的评论,我没有看到几篇正面的评论,反倒是大量的负面报道。其中有一篇“今日美国”的评论大意是:海尔能管理好美泰克吗?——他们除了有钱之外还能输出什么?他们没有像样的技术,缺乏顶级的管理经理人员,他们只能通过收购来获得这些东西,而不是来提供这些。中国现在需要75000名顶级管理经理,他们根本无法提供!

  如果没有

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没有中国企业越来越强劲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西方世界对中国企业不会如此关注,也不会如此之强烈争论。最近“远东经济评论”上有一篇文章就非常直观地把今天的“CHINA INC”与以前的日本企业迅速发展和实现全球化做了比较,提醒大家,“CHINA INC”就在眼前,他们来了。

  承认也好,否认也好,CHINA INC在过去20年内已经成长起来。而更为重要的是,“CHINA INC”在近年来以及未来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将继续发生转型。从中海油收购案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洞察这种转型的开始,而且我们也意识到这种转型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全球利益冲突。但是,这种转型必须发生和进行下去,中国的经济才会迈向真正的现代化和全球化。

  中国公司应该发生什么样的转型将是我们所期待的

  第一,“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大型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向发达国家投资,还是开展“南南”合作,中国企业忽然间被推到了前台:大家开始讨论并越来越多地评价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各种努力;随着中国企业并购增速,国际上早晚会“习惯成自然”。这样的转型说明,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重要性已经推动中国企业面临全球竞争和整合利用全球的资源。这是当今中国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最根本转型。

  第二,外部生存环境的转型将迫使中国企业在企业运营方式上发生转型。比如,学习运用市场规则和技术,更加熟练地用国际市场的惯例与各国企业做生意。傅成玉自豪地说,“整个竞购过程是严谨的,从分析到估值,再到定价,每个环节都是一流的”。大家欣喜地看到傅成玉能在西方报纸上发表强有力的辩解,中海油能够聘用高质量的公关公司。中国的企业做出决策,已经越来越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出发,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出发。许多人认为,中海油此次竞购,是在全面考察优尼科特点和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次理性商业购并。

  第三,中国企业在企业运营方式上的转型,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该认识到努力从“跟随型”逐步向“领头型”发展。作为新兴的跨国公司,努力学习国际“最佳做法”(BEST PRACTICE),在世界各地市场遵守市场游戏规则,无疑是融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但是,中国企业也可以逐步地创造出一些“最佳做法”,比如在所投资国家率先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有益做法,推动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做有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意识的企业。这样,中国企业输出的不仅是投资,而且有先进的商业文化和管理知识。傅成玉曾向西方说明:在他以前工作的中国企业中,中国人能够与西方人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共同推动采纳许多有建设性的企业做法,使得企业逐步成为非常成功的企业,为当地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企业运营方式上的转型,必须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的成功转型基础上。美国社会反驳中海油并购的一个关键理由,是中海油的企业性质和企业组织架构。他们不认为来自东方的这个企业是一个纯粹的商业企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接受大量的政府补贴,没有强硬的市场财务及信贷约束,等等。而傅成玉反驳的火力在很大程度上也集中在这里,强调中国的企业从很小规模能够迅速发展成为巨型公司,都遵循了普遍的商业规则。但是,必须认识到,中国企业发展越快,其组织结构的转型越必须尽快发生。除了组织结构之外,中国企业已经逐步开始理解财务透明度和管理透明度的重要性及所带来的价值。但是,这是建立真正受人尊敬的企业的开始阶段。

  第五,中国企业的转型,还必须伴随着另外两种转型: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转型,即国内市场约束机制能够逐步建立起来,银行资金市场和

证券
资本市场
能够成功转型,为企业成长提供双重的约束机制,迫使中国企业适应任何的市场险境。而政府的转型则更加根本一些:“CHINA INC”成功转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适应全球化的政府:中国政府应当为海外并购提供更多的服务。中国政府部门可以更快地向商业外交转型,研究国家风险,建立对企业和公众开放的海外投资信息系统,建立海外投资保险保障机制等等。这样的转型,将比直接向企业提供“襁褓”式的服务或直接干预商业活动会高效得多。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已经落幕。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和现代化转型的征途却刚刚开始。毫无疑问的是,更多精彩的“中国戏剧”还在后面。

  李耀 国际金融公司(IFC)东亚局资深投资官员。负责IFC的在华投资项目,包括IFC对斯道拉思索的7500万美元投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并购相关网页共约6,1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