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华
8月25日,四川省农业厅发出公告,宣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8种主要农作物的141个品种停止使用。这是继6月下旬陕西省农业厅在全国率先淘汰一批农作物品种后,又一个采取此动作的省份。这些农作物品种为何要停止使用?停用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完善老品种的退出机制?
禁令事出有因———
退出的品种自身有缺陷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始于1984年,此次宣布退出使用的农作物品种,大都是1984—1995年审定的老品种,也有1995年以后审定的推广不久的新品种。为何它们都要强制退出?
四川省农科院任光俊研究员告诉记者,多数农作物品种经过5—7年的大面积推广后,抗病性和丰产性会逐渐下降,10年后基本丧失抗病性。如果继续使用这些老品种,农民势必要增加人力和农药成本。一个2002年刚审定的油菜品种,由于去年冬天遭受四川省罕见的严寒天气,大幅减产30%以上,四川省农业厅认为其“存在重大缺陷”,因而也在停止使用之列。
多年只进不出———
品种繁多乱杂农民无所适从
与老品种相比,新品种无疑具有高产、优质的优势,但农民有时还是选择老品种,原因何在?
四川省广汉市西高镇百里村的农民陈先德每年都为买种子发愁: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种子品种,真不知选哪个好。据统计,1984年至今,四川省累计认定各类作物品种1156个,其中水稻274个,玉米162个,小麦111个。据四川省种子站的调查,仅内江一个市,市场上供应的杂交水稻品种有103个,杂交玉米品种118个。陈先德告诉记者,经销员总是介绍新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强,但为了保险,每年地里总是一半种植新品种,一半种植老品种。他去年选的老品种“桂朝2号”就得了颈稻瘟病,亩产不到500公斤。
陈先德的经历在农村颇为普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农民多凭经验或听推销员介绍选购种子,而对假冒伪劣品种缺乏辨别能力。目前种子市场中有部分企业把老品种换一个好听的名字,误导农民;更有企业以老品种的审定名和审定编号,装入未经审定的品种种子进行销售。绵阳市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同为水稻“富优130”品种,老包装每公斤16元,新包装每公斤则卖到25元。
因此,让一些生产上已经不使用或基本不使用的老品种停止使用,可有力地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避免和减少种子事故发生,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今年选了专家介绍的新品种,估计能够增收20%以上。”虽然还未收获,陈先德看着地里沉甸甸的稻穗儿,心里美滋滋的。据四川省农业厅测算,种植一亩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农民可增加收入60—100元。
“老品种退出市场,还能促进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能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任光俊研究员告诉记者,四川省农科院每年都有3—4个新品种通过审定,老品种减少了,新品种肯定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如何规避风险———
退出机制待完善
退出的想法是好的,但究竟停用哪些农作物品种?怎样做才能兼顾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呢?
四川省农业厅首批宣布停用的农作物品种重点是1984—1995年审定的丰产性丧失且推广面积较小和1995年以后审定的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有明显缺陷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程序则是主要由科研育种单位和农技推广部门提出建议停用品种名录,由品种审定委员会讨论审核并投票表决,公示15天后经厅长办公会审定、同意再由农业厅发布停用公告。
成都市种子总公司总经理伍先敏告诉记者,由于育种需要时间,种子生产周期较长,一般在两年以上。他认为如果要“叫停”的话,至少应提前一年通知企业。
对此,四川省种子站站长王帮武说,他们正在研究一套预警机制,即提前向种子企业预告,将有哪些品种被停用;同时建议企业完善自身保险机制,及时给种子上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