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格改革需谨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6:44 经济观察报 | |||||||||
上周,中石化股份的总裁王天普说,中石化正在尽力向有关部门争取,希望下半年能将成品油价格管理适当放开。这是一家在国内高度垄断的公司提出的最市场化的建议。我们认为,对这样的建议需要认真分析和考虑。 从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来看,中石化的诉求,与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改革路径是一致的。国家发改委曾经明确提出,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改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在过去数月中,为应对成品油价格改革强大呼声的谨慎做法看上去符合巴菲特的原则——这些声音主要来自于炼油业务产生巨大亏损的强大的国有控股石油公司。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呼声也有被媒体放大的一面,甚至简单地转变成为中石化“逼宫”、“要挟”等说法。 我们并不赞成以上的说法,我们理解并一直认为,要求对现有的成品油定价体制进行改革本身并无错误,原有的非实时联动的制度产生的诸如批零倒挂现象也确实不合理。但我们认为,目前肯定不是一个好时候,至少不是发生根本变革的好时候。即使是王天普也表示,妥善的解决办法将遵守“既不损害其他行业,对通胀不造成影响,又不损害炼油企业效益”的原则——这事实上也是发改委一直遵循的原则。惟一疑惑的是,我们不知道除了政府给予行业补贴,还有哪种措施能真正符合王天普所说的这个原则? 情况真的不容乐观,尽管包括《福布斯》杂志主编斯蒂夫-福布斯在内的众多人士均认为油价将在一年左右迅速回落。福布斯称,北美几乎没有一个对冲基金不在原油期货上投机,这使得石油价格形成泡沫(总的游资至少达到了8万亿美元)。但包括“卡特里娜”飓风在内的外部状况可能会延长这次石油泡沫破裂的时机,欧佩克已经发出冬季石油市场形势严峻的警告,该组织预计占全球石油产量四分之一的主要工业国的原油生产将出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下滑。 上述情况将让国家发改委在考虑成品油价格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上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谨慎,除了是否考虑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以外,甚至在是否给予消费或者行业补贴,小幅上调成品油价格等问题上也同样应该谨慎而为。瑞银证券高级经济顾问乔治-马格纳斯(George-Magnus)表示:如果中期油价维持在高位,那么一年后产生的影响将导致中国、欧洲大部、日本和美国GDP下降1%。 也就是说,尽管石油加工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亏损,但不断提高成品油价格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这是发改委必须考虑的。发改委目前采取的措施则是:限制成品油的出口,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已批准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尽量留在国内销售,不再出口。以及暂停汽油出口退税。 除此之外,发改委对亏损严重的行业进行适当的补贴也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补贴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石化企业的积极性,增加成品油供应,而并非是为满足某些石油公司自身利益的要求。补贴金额也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作为国有垄断企业,其经营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判断其经营状况不能只看某一个环节。 无论是中石化还是中石油,都认为自己是企业,要对股东负责。这一点让人欣慰。但是,中国的石油巨头们拥有和经营的是国家战略资源,他们充分垄断资源和市场,并且享有垄断利益,他们也理当承担由此而带来的风险,我们相信股东们对此应该是清楚的。 我们还有一点疑虑,在开放油品批发业务、放松对油源的控制、加强进口环节的竞争等同样是发改委圈定的市场化改革目标方面,石油巨头们的热情显然不如对价格放开更为高涨。如果真的是从市场化的角度考虑,石油巨头们在选择制度安排的尺度方面标准应该更加一致,即主要看这种选择是否更符合市场化的要求,而不是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或掺杂其间——尽管这样做并不容易。 我们一向主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我们认为,充分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这一信条其实在石油领域同样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