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青岛服装还上青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11:26 招商周刊

  □首席记者 孙玉敏

  在经历了自主提高关税、欧美纺织品设限、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出口没有想象中配额取消后的大幅增长,反而变得越来越难之后,不少服装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内。

  不可否认,青岛服装产业虽然进行了几年的引导性调整,在20世纪80年代“上青天”美誉的纺织名城沦陷的废墟上,渐渐成长起来诸如即发等全国驰名商标,成长为新的“服装名城”。然而,与绍兴、宁波等南方经济发达城市相比,由于青岛市的民营企业本身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薄弱,加之纺织服装产业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明显慢于南方,依然存在着服装品牌企业少,产品链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种种问题。

  那么,在这座渐渐成长中的“服装名城”的基础上,青岛服装能否重拾“上青天”的美誉,有什么途径可以让这种重拾迅速而有效?

  成长中的“服装名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青岛市开始以即墨为主作为“服装名城”崛起。如今,走在青岛市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青岛知名服装企业的专卖店、广告牌,它们是大多数青岛乃至山东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即发内衣、红领西服,好事中衬衣、一诺西服,还有雪达、瑞和菲玛等。

  与这些服装品牌一同成长的,是服装行业在青岛市工业中的地位。2004年,青岛服装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占青岛工业总产值的10%,销售收入293.75亿元,出口交货值15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2004年,青岛市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占了山东省服装行业的15%,出口比重占了20%,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列前十位。

  这一方面要归功于青岛市服装企业的自身打拼,另一方面离不开青岛市为重振纺织工业基地而做的努力。

  “如果青岛市人民选举我做两届市长,十年后我们一定要夺回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上青天’的历史地位,圆我们一个服装崛起的梦。”2001年,刚刚上任不久的青岛市长杜世成在一次会上这样表态。

  从那年开始,青岛市拨出专款,从2001年开始连续几年举办青岛国际时装周,推动青岛纺织服装的学习、交流和进步。

  同时,青岛人进一步意识到,服装产业只有做到时尚产业才能发挥其作用,在这一点上,女装是很好的切入点。于是2004年的时装周上,青岛市用2400万悬赏女装名牌,因为这些年来青岛市涌现的即发、红领、巴龙、华金、一诺、好事中等服装名牌,要么生产的是男装、要么是内衣,缺乏最具有时尚元素、展现服装流行趋势的本地设计生产的女装名牌。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即发、红领等企业的成长壮大,青岛市逐渐成为一座成长中的“服装名城”。

  与绍兴等南方城市的差距

  但是,这座成长中的服装城与南方一些城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这种差距首先表现在数字上。

  2004年,青岛市服装行业销售收入为293.75亿元,而浙江绍兴则为718.18亿元,是青岛的两倍多。2004年,绍兴

纺织品自营出口32亿美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20%;规模以上纺织品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15%;纺织品外销率48%,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2004年底已拥有4517家纺织企业的绍兴,已从原有的化纤纺织企业同质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链上互补竞争的优势。2004年底,绍兴工业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9家,而不少原先和这些龙头企业同时起步的小企业,则选择为龙头企业做配套生产,“块状经济带来的企业间专业分工协作优势在绍兴县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数字的背后,是产业集群优劣的真实对比,还有青岛与绍兴在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轨迹、观念、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1980年前后,国家取消对化纤原料的计划限制,绍兴的乡镇企业抓住这一机遇,完成了第一次飞跃。1988年10月,中国轻纺城在柯桥建立,催生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充分,物流成本降下来了,一大批企业围绕这一市场建立,逐步形成了印染、织造、化纤、服装等相互配套的产业链。

  应该说,产业集群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规模效应不说,它所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合作,对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对比青岛,“青岛很多的面料是从南方采购的,产品配套能力不强。”青岛一家服装出口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

  同时,在产品研发水平、创新能力、品牌运作及市场网络建设方面,与发达的纺织服装城市相比,青岛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能否重拾“上青天”?

  就在青岛极力缩短与南方发达城市的差距的同时,更大的挑战来到了面前。

  2005年,随着原材料涨价(主要是棉)、欧美的设限、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青岛纺织服装行业同整个中国的纺织服装一样进入一个多事之秋。

  7月21日,

人民币汇率突然调整。这对纺织服装行业更是一道大坎。

  “在目前各种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时候,

人民币升值,使得服装出口企业压力更大。”一位业内专家认为,服装业平均利润率不到3%,2%的汇率调整幅度,使得利润率本身就不高的企业承受巨大压力,甚至造成一定亏损。

  据了解,整个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整体很低。以广东东莞为例。东莞生产的男衬衫数量占全世界40%的市场份额,世界三大品牌之一的POLO也在此生产。这些衬衫质量很过硬,出口则只有7-8美元/件,而在美国最终销售是70-120美元/件。在中国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物质形态,价值却不到9%。这就是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所讲的上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

  青岛的状况同样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自己好的品牌,没有竞争力。”这几年以做出口订单起家的怡瑞丰实业总经理郝逸告诉记者。

  在青岛,除了即发是全国驰名商标,红领在全国较有知名度外,至今尚未出现像宁波的“雅戈尔”、“杉杉”、“罗蒙”,温州“报喜鸟”、“庄吉”等全国知名品牌。考察青岛各个企业的发展轨迹和远期规划,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通病:过于注重实利,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危机感,今天如有钱赚就一般不会去考虑明天。所以,很多企业在手头有OEM单生产的时候,就根本不愿意重点去培育内销市场。在批发市场还有利可图的时候,也不会去考虑打造品牌。

  究其原因,除了因为我们在品牌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在品牌塑造方面缺乏经验这一原因外,服装产品档次低也是主要原因。服装作为一种商品,其使用价值才是决定其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近几年,在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上,一些服装企业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上也已经拉小了与世界水平、南方发达城市的差距。但是在设计水平上却没有太大的进步,不仅是服装款式设计上的差距,在面料的开发设计上更是落后。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青岛服装重拾“上青天”美誉的大障碍。

  重拾美誉的N条道路

  中国乃至世界服装业发展到今天,市场格局已经分化的非常明显,任何一个服装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占据优势,只有认清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才能正确的选择企业的战略方向。

  “所以,专业化是中小服装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选择,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要往品牌经营上挤,因为一个市场上能容纳的品牌是非常有限的,与其和别人争得你死我活,不如找到自己最强的一个方面,全力发展,同样也是前途广阔。”一位专家说。

  同时,外销也是中小服装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优良途径。“因为国外诚信体系健全,资金回笼快,非常便于上规模。”这位专家告诉记者。

  当然,专业化和外销都是服装企业自身的选择。从青岛市的角度,为扶持纺织服装行业重上青天,青岛市也做了不懈的努力。举办时装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不是惟一之路。青岛市时装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姜培生对记者说,青岛的纺织服装要再“上青天”,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下的最大决心。青岛是一个品牌城市。青岛的服装企业非常渴望自己的品牌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成为市场名牌。“时装周”的举办,就是要为他们打造一个品牌展示的平台,让企业的品牌得到大的提升。本届时装周以“构建国际品牌通路”为主题,做到“两个贴近,四个突出”,即: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突出国际知名品牌、突出本地品牌和服装企业、突出本土服装设计师、突出跨国采购,以实现新的追求,办出新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一个体现,虽然专业化的办展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我们坚持起来不动摇。

  青岛市服装协会秘书长李明超也撰文指出了详尽的发展思路,即,“继续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导向,实施品牌带动、产业集群、民营经济三大战略。”

  首先是以即发集团为重点,围绕针织内衣外衣化、个性化、时尚化,开发符合消费市场需求的新型高档针织外衣面料。以名牌精品服装为龙头,带动面料、染整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打造出口基地。

  还要以青岛胶南王台纺织机名镇为基地,以青岛宏大、星火、东佳、环球等重点纺织机械企业为龙头,加强国际同行交流,加快纺织机械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步伐,迅速提高国产纺机设备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同时,青岛市把做大做强女装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作为服装工作的重点。姜培生认为,青岛市女装行业存在的势单力薄、专业化协作配套薄弱等问题,为此,要抓好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彻底打破过去分兵作战的格局,加强女装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

  据了解,这一届的时装周,女装的发展已经被作为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数 字

  伦敦:价值100亿美元的英国服装业和纺织业雇用了10万员工,是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前伦敦时装周也只有15场发布,到如今已经近百场。

  纽约:全市目前拥有专门从事时装教育和研究的院所8所,仅纽约时装技术学院学生就有1.2万人,各种类型的班级2800多个。纽约拥有时装展示厅和时装企业代办处50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与时装有关的展销、商业洽谈活动每年还为纽约市的旅馆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带来1亿多美元的收入。

  意大利:时装业年营业额达800多亿美元,意大利的时装产品目前已占到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