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行业泡沫开始破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 10:19 南方日报 | ||||||||||||
近日西安倒奶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事件的核心是牛奶行业的泡沫破灭。日前有关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牛奶行业的发展不同于其他行业,是由三个关键环节组成,一个是牧场养殖,一个是乳品加工,最后是市场销售。三个环节的不协调最终导致整个链条出现断裂,造成供求不平衡,从而折射出整个牛奶行业的泡沫现象。
从去年开始,整个乳品行业的毛利率在减少,市场增长速度放缓,价格战在全国不断上演、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一系列问题使乳品行业的泡沫正在退去,而真正导致这些泡沫存在的原因除了政策上的引导出现偏差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发展的不衔接滋生了“泡沫”。 养牛泡沫误导了行业发展 在乳品行业发展中,养牛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由于政府对“喝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大力宣传,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乳品企业都把牛奶行业看成一个朝阳产业,因此养牛也一度被看好,既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又可以增加当地的税收,养牛也成了创收的一条途径。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2000年开始,各地一些政府开始出台养牛政策,鼓励农民养牛,东北某乡镇政府为了促进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不仅为农民提供贷款买牛,而且每养一头牛一年还要补贴1000元。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养一头牛一年的纯利在3000元—5000元,那么养10头牛就能纯赚几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养牛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刚开始一头牛的售价达7000元—8000元,奶源供不应求,随着“养牛热”的出现,一头牛的价格最高时达到1万多元,奶源价格也在水涨船高,然而过热的养牛热使牛本身的价格从去年开始跌落到6000多元,与此同时奶价也在相应下降,一度出现“杀牛倒奶”的现象。 由于养牛的资金全部投入进去,而与其相配套的乳品加工及终端市场并没有在短期内建立起来;此外,由于一些养殖户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牛,但是因为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奶牛产奶量很低,因此养牛“泡沫”成为供求关系不平衡中最根本的问题。 乳品加工忽略了市场建设 在养牛泡沫存在的情况下,各地纷纷建设乳品厂迅速上生产线,投入巨大的资金。但是因为市场、品牌建设跟不上,滋生了第二个泡沫。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品牌成为大企业的贴牌加工厂和一些外资品牌的退出,甚至很多中小企业处在垂死挣扎的边缘。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个热处理100吨的鲜奶加工厂的投资就要4000多万元,在2000年乳品行业刚刚发展阶段,利乐公司出台很多政策给建乳品厂的企业投放设备,而设备款要用纸盒来顶。利乐对中国的乳品市场拉动很大,但是由于当时建厂扩张极快,导致全国设备投放量太大,造成罐装设备闲置,目前全国闲置的设备高达50%,如广东的太阳宝设备安装好了,市场却打不开;在50%的闲置设备中有一部分是替大品牌做贴牌加工,如长富为伊利和蒙牛做贴牌加工,而最初长富也是建立了牧场和加工厂,但是市场建设却无法与前两者相衔接,从而导致走上贴牌加工的路。 该人士还透露,到去年为止,利乐已经开始停止大量投放设备,除了一些大的企业外,对一些中小企业开始谨慎起来。这种情况说明,中国乳业的泡沫已经开始退去。 价格战导致泡沫破裂 然而乳品加工厂的过度建设,使泡沫最终在市场上表现出来,那就是无休止的价格战。据了解,由于各地乳品厂在牧场和乳品加工厂上投入很大,各企业都想在市场上争得一定的份额,因此大大小小的品牌一哄而上,很多中小企业为了争得一席之地,不惜投入血本拼杀,以长富为例,一盒250毫升的牛奶最低卖到1.1元,而其成本价也要1.5元。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些中小企业认为价格很低就能赢得市场,因此价格一降再降,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市场品牌建设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刚刚进入市场的企业不得不退出液态奶市场,其中也包括一些外资品牌,如子母奶、雀巢、帕玛拉特;其次在乳品业一直扬言要做“老大”的新希望也偃旗息鼓了。 此外导致价格战的原因是,“泡沫”现象使一些资本过多集中在乳品行业,如当年的德隆、新希望、蒙牛的外资系等。 价格战最终导致企业从所谓朝阳产业上退出,有关专业分析人士表示,从去年开始乳品行业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毛利率也下降了2—3个百分点。乳品企业真正进入调整期,但是“泡沫”所带来的价格战还在继续。 本报记者 高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