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昔日豪门今艰难 831余震扩散京城中小房企飘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09:09 第一财经日报

  这一轮调控无疑令过往叫各业艳羡不已的房企们遭受巨创。从调控伊始,各路非主业资本竞相撤离,到今日房企艰难度日,直至卖地换钱,并最终走上歇业的道路,昔日的“产业豪门”如今却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个冷峻的现实。

  能够存活的毕竟是少数,也一定是强者。

  本报记者许慧颖发自北京

  目前北京的4000多家房地产企业,约有一半企业手里有开发项目,而真正具备开发实力活跃在市场上的企业不超过1000家,手中有项目在开发的也就在300家左右

  “有些公司几个月前打电话还有人接,现在已变成空号,或者换成别的公司了。”毕明(化名)是京城某家代理行的部门经理。出于业务联络的需要,他们会定期与房产公司沟通。但最近这种“人去楼空”的状况越来越多。

  一切始于去年的“8·31”土地大限。毕明所在的公司拥有约80%

北京房产企业的基本资料。据该公司研展部门统计,“8·31”以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北京约有20%的房地产公司消失不见。

  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倒下

  姚文(化名)领导的公司恰恰处在20%的行列里。今年初,他的公司正式歇业。

  当年,公司成立时正逢福利分房时代的终结,虽然注册资金少得可怜,但总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拿到一些土地和贷款。几年下来,尽管推出的项目规模相当有限,但也积累了不少开发经验。

  过去几年,北京市场中,类似的小公司充斥其间。由于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占尽地利的本地小型开发企业,资金实力虽不能与大

开发商媲美,但经营状况也差强人意,尚可维持。“手里有地,心里不慌,”姚文说,那时候公司通过转让土地给拿不到地的外来大开发企业,一直盈利颇丰。

  但随着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出台,姚文的公司却开始进退两难。“有地,却没有资金开发成为最大的难题。”加之“8·31”以后,公司无力开发,拥有的土地几乎都被收回,其中仅有一幅顺利转让,并紧跟着注销了项目公司。

  已经休息了一阵子的姚文正在考虑要不要到一家代理行去工作,可屈就并不容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中小房企都表示,现在从银行获得贷款基本没有可能。因此,他们有些靠转让项目公司获得资金,并开始逐渐转型。而原先的项目公司一旦被收购就名存实亡了。

  毕明表示,在他接触的公司中,有的公司只有几亩地了。而相当一部分住宅的开发面积都在20亩至30亩之间。小公司的项目规模和影响力受到局限,在各种配套上很难提供有效供给。规模小导致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在价格上实际难与大盘相争。此外,现在开发商大多采用项目制,有些小项目的确是房子卖完了,公司也就找不到了。困局

  土地收紧和银根紧缩的双重压力令大多数的中小房企苦不堪言。规模小,因而资信程度低,筹措资金相对困难。随着“国八条”配套细则的出台,无论买房者还是开发商,都开始较长时间观望,资金回笼期随之拉长。类似姚文公司的倒闭事件时有发生。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为止,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今年共成交了23幅地,而去年却一共出让了60幅地。虽然下半年仍有30余幅土地将入市,但类似华润天价拿地的事件已经吓退了很多开发商。在清河地块的拍卖现场,某开发公司代表叶伟直言不讳:“我们这样的小公司也就是来凑凑热闹,把手里的项目做完就干别的了。”

  另一方面,市场上仍有许多开发商要寻求土地转让。据了解,北京“8·31”过关的项目一共有288个,其中近两成的开发商因资金短缺问题,公开转让项目或者寻求合作。这些寻求转让的地块,从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甚至还有上千亩的地块。不过,一些大公司的开发部明确表示,不会轻易接收这些土地。“这些未过关土地存在很多遗留问题,如果债权不清,即使接手也会很麻烦,所以不是首选目标。”北方地产董事会秘书杨青告诉记者。重组

  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北京的

房地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从去年10月之后,北京新开盘的房地产项目数量开始明显放缓,新开盘数量出现大幅下滑。杨青分析,目前北京的4000多家房地产企业,约有一半企业手里有开发项目,而真正具备开发实力活跃在市场上的企业不超过1000家,手中有项目在开发的也就在300家左右。中原地产总经理李文杰认为,在这些公司中,以国有企业占主体的这部分,由于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开发还勉强可以维持。但有些实力很弱的项目公司后续开发是个问题,这些公司逐渐消失十分正常。

  而杨青更是语出惊人,他认为此轮洗牌过后,北京的房地产企业最多只能剩下500家。他表示,招拍挂实行以来,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中小企业的退出是形势所迫。

  全国的情况同样如此。目前,国内现有房企3万多家,其中相当部分年均开发面积不足2万平方米——还不到北京一栋中型住宅楼的规模。而业内人士估算,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大致在7600亿元,2004年有20%的增长,预计未来每年是15%~20%的增长。但即便是万科,其市场份额仍旧不到1%。因此,接下来房地产的结构重组是必然的。

  由房地产成熟的国外经验与市场集中度调查表明,10%~20%以规模开发住宅产品为主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终将占据70%~80%的市场份额,而70%~80%以准确目标市场定位和特色化产品为主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占领10%~20%的细分市场。

  爱问(iAsk.com)
  房企 相关网页约16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