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撰文 隋晓琳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句最残酷的箴言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第一个击中的就是搜狐。名义上,搜狐(SOHU)与新浪(SINA)是伯仲间的中国门户网站,然而此次科技百强排名第70位的搜狐与排名第12位的新浪差之甚远,多少给人留下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印象。但搜狐净资产收益率排行第2和投资收益率排名第99的巨大反差倒也让人莫名惊诧。
搜狐在资本市场遭受冷遇,用CEO张朝阳的话来说就是:“搜狐已经有很从容的心态来面对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测了,而且我们已经不再听华尔街的指挥。三大门户我们醒悟得最早,所以也最早摆脱了华尔街的指挥。”
有分析师对此作出评价:“这若不是掩耳盗铃,便是最富哲理的警世名言。”
平均主义的疑云
不久前,搜狐(SOHU)公布了其今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营收为2373万美元,净利润仅为571万美元;而2004年第一季度收入为2590万美元,净利润1090万美元。很明显,总营收和净利润同比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4年财报显示,搜狐主要的营收来源仍然是广告,计5570万美元,但较之新浪1660万美元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花费亿元力推的彩信项目被中国移动暂停合作后损失惨重,网络游戏带来的收入也微乎其微。
这让一些分析人士对搜狐利润的可持续性提出了质疑:“新浪有广告、网易有社区和网游、盛大有网游,搜狐的盈利支撑点在哪里?至今还没有人看到。”互联网资深人士、和讯网CEO谢文也直言不讳:“搜狐与竞争对手相比每条战线都不占优势,它本应该做得更好,但事实上却没在任何一个业务领域做到领先。”这样的质疑也许正好说明了投资者不看好搜狐的原因。
面对质疑,张朝阳回应:“2000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流量大没什么用,后来发现流量特别大的就一定能够产生某种商业模式,就是时间的问题,比如QQ的崛起。所以我不关心有没有商业模式,最重要的是影响力怎么样。”
张朝阳像经营百货商场一样执著地经营着大而全的搜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今年一季度的营业费用同比增长59%。这还不算什么,张朝阳同时还高调地进行着资本运作,试图用频繁的大型收购来证明9岁的搜狐与40余岁仍能到处做秀的自己一样活力无限。
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搜狐已经进行了5次大型收购。继收购Chinaren后,搜狐在2003年接连收购了17173.com、焦点网,去年又收购了Goodfeel;今年4月,收购“图行天下”后,张朝阳表示收购仍会继续。然而,除了17173.com和焦点网,搜狐的收购大多是内容上的收购,而非已经看到赢利的收购。对此,有人说张朝阳玩的太超前了,让人看不懂。
重新下注搜索
一位华尔街研究中国网络股的分析师曾说过:“好日子很快会过去的。除了短信,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福音是什么?网络游戏、即时通信、搜索、广告、电子商务,谁能说清楚呢。”
的确,有时候眼光很重要。就像搜索引擎,想当年包括搜狐在内的三大门户绝对比百度更有机会拿下这块赚钱的肥肉,但机缘竟就在身边悄悄溜走。张朝阳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相较无线业务的均衡增长,他还是更看好广告和搜索业务。如今,就像当年把短信作为救命稻草一样,保住广告阵地——搜索引擎正成为搜狐下一个寄予厚望的目标。也许张朝阳想用重点打造该项业务来回敬业界对搜狐“平均主义”及“跟随战略”的质疑,于是搜狗在“超越百度”的呐喊声中隆重登场。
努力就有收获,2004年搜狐付费搜索业务的收入达到1000万美元,“付费搜索业务的增长超过15%,搜索业务今年肯定是搜狐的重点。”张朝阳对新搜索业务的表现非常满意。不过,艾瑞市场咨询公司总经理杨伟庆对搜狐搜索业务的看法却跟张朝阳不同,他说:“搜索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业务,目前搜狐在技术方面的竞争实力并不是很强。”
从以搜索起家,到淡出,再到重新下注,没有人知道张朝阳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面对技术力量强大的百度、Google,搜狗是否会以向前奔跑的冲劲带动搜狐业绩的持续增长,目前仍是个巨大的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