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张含
除了互联网公司在NASDAQ创造出第二波中国概念股奇迹之外,刚刚过去的2004年似乎被中国企业持续高涨的国际化并购热情所笼罩。从年初的TCL集团(000100)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到年底联想集团(0992.HK)收购IBM PC部门,这些并购很难说谁赚谁赔,但中国企业和媒体都在欢呼,不过后来有关“TCL收购失败”的传闻还是给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热降了降
温。
抛开这些外在的热闹,在2004年绝大部分的中国科技企业其实还是取得了很多实在的进步。比如百强榜中的长青企业中兴通讯(000063)去年海外市场收入超过了60%,京东方A(000725)在2004年排行第1的情况下,还是以发展为重举全力投入生产线的建设,尽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排名下滑到今年的第84位。
在从今年榜单中的数据来看,由于首次加入了在香港和NASDAQ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百强门槛的抬高也在清理之中。2005年的百强企业与2004年相比,平均营收增长了169%,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15%。同时,海外上市公司占据了百强中的34个席位,其中香港上市的企业26家,美国NASDAQ上市的中国公司8家;而且百强中前10名中有8家是海外上市的公司,海外上市企业的平均实力远远超过沪深两地的表现。
从行业来看,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网络股,除了搜狐(SOHU)、慧聪国际(8292.HK)表现一般(分别是排名第73位和第71位)外,其余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6.13%,成为百强中各行业之首。2004年以盛大网络(SNDA)为代表的NASDAQ中国网络股,大都有较明确的盈利模式和足够的现金收入,而他们的模式同时也迅速成为竞争对手模仿的对象。
如果从单只股票来看,中国科技百强榜上的头名状元历来是命运多桀,过去四年,先后4家企业随着经济的大波涌动站在榜首,但有3家都没有摆脱昙花一现的结局。2002年的安彩高科(600207),2002年便跌至70名之后,虽在2004年大有起色,排名上升到第10位,但用时13年在CRT玻壳领域发展成行业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安彩高科却很快面临转型考验。CRT市场的萎缩决定了安彩高科必须斥巨资进入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
2003年的头名夏新电子(600057)更是在短暂的辉煌后退出了今年的百强榜,夏新一直面临着在核心业务上的持续成长难题。去年的头名,踩上了TFT-LCD的京东方A日子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好过。去年7月,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出现了首次大幅下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跌幅接近30%,致使京东方A业绩出现下滑,排名也已滑至今年的第85位,戏剧性的是它还有冠捷科技(0903.HK)25%的股权。不知今年的新科状元冠捷科技是否能守的住这份荣耀。
在中国科技企业中,想做一个真正持续成长的企业看来很难。连续五年的评选,准确的说,其间只诞生了一位长青企业——中兴通讯。这位2002年的百强榜首,五年来从未跑出前十名,四次前五名。无论行业景气与否,中兴通讯很好地巩固了其在中国国内市场电信设备商的领导地位,并保持着高利润,成了中国科技企业中的领跑者。
产业变迁 百强沉浮
过去的五年对于全球IT产业来说,曾经深感寒冬,难于抵挡。即便如此,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数据,中国IT市场增长始终没有低于16%,中国市场的一枝独秀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多年来一直奔驰在增长的快车道。中国科技企业正是在IT业全球化竞争日益残酷,而中国宏观经济的良好态势下一路走来的,他们既感受到了投资增加引发的行业增长的益处,又不乏竞争能力低下带来的致命创伤。科技百强的起伏涨跌,成为了科技企业的发展缩影。
2002年,传统的家电业、PC制造业经历了艰难岁月,硬件空前的薄利使中国企业意识到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原理,曾经仰仗制造做大做强的企业纷纷选择转型。之后虽不乏产业热点到来时的弄潮儿,却难找到产业大潮过去后的持久者。价格战中泡大的家电企业,最先品尝了多元化的苦果,染指IT无果而终;好不容易挤上了手机这班车,也仅仅是刚能尝上个甜头,就内外交困,不得不考虑后路。在家电企业中惟一走专注路线的大企业长虹,在大作强的梦想中栽了跟头,在人事的更迭和惊人的预亏中抚慰伤痛,调养元气。
能够从中突围的优秀代表首推青岛海尔(600690)和TCL集团(000100)。最早尝试国际化路线的海尔一开始并没有进入科技百强的视线,直到2003年才进入,到今年攀升至第29位。当国际化成为2004年的热点时,海尔在中国企业中的地位又得到大幅攀升,但是海尔的国际化几年来却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最近的大手笔运作,22.5亿美元收购美国美泰(Maytag)公司一案也是半路夭折。
与海尔相比,TCL在百强榜上除了2001年的第65位外均有上佳表现,原TCL通讯(000542)曾两次雄踞百强榜第二。在家电企业纷纷想涉足PC的年代,TCL凭借出色的销售业绩,成为仅有的能与联想集团(0992.HK)叫板的家电企业。2003年当手机也渐入佳境时,TCL在手机企业中寻得一席,并且在大家还没有想到时轰动性的做了两起重大的海外并购,构建起自己在家电上的海外平台。尽管李东生本人也承认收购后的吃力,但是TCL算是能够因势而变的姣姣者。
中国PC业老大联想也不得不提出转型,轰轰烈烈地提出了技术服务和国际化等三个目标,并辅之以三年计划。从调整事业群,打出“关联应用”的招牌,到推出手机产品,着实里里外外忙乎了三年,但三年过后联想力期待的目标还差得很远。而且PC的增长力也越来越有限,联想不得不再次将战线收缩到以主营业务为核心的起点。
2002年,消费者对照相手机和高级无线业务的需求助燃了手机市场,众多企业冒险介入其中期待分得一杯羹。但好景不长,价格战,缺乏核心技术,加上2004年的宏观经济调控,使得这个逐利过程变得很短暂,手机洗牌比想像的来得要快。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最高时期的58%下滑至2004年终的44%。只有最先具有一定产能优势的波导股份(600130)还能徘徊在第51位上,曾经在2003年百强中十分抢眼的中科键(000035)、熊猫电子(600775)等均因各种问题退出了百强榜单。
国际化不是答案
怀着对人民币升值的前景预期,以及多年经济增长带来的中国资源供应的逆转,更多的企业开始寻找解决自身积累不足,增长乏力的良方。2004年,海外并购成了中国科技企业继多元化之后的又一热门词语。无论从价格战中走来的家电企业,还是Dell模式席卷全球后的PC厂商,以及与国外竞争对手拼得你死我活的手机企业,还有始终没叫响的中国软件企业,五年来在中国这个别人都来抢饭碗的大市场里,中国的科技企业却还要解决持续的温饱问题。
多年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发展,已经使企业意识到危机重重。而产业发展的趋势明晰地给出了一些方向:薄利的产品需要在供应链上突破,同时全球化配置资源才能带来规模效应;高利润率产品需要超强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辅之以超一流的产品设计能力。
可无论哪一项,先前的企业都不能说做到很好,不过从短期来看收购是一个缩小差距弥补短板的良策。冠捷科技通过收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从而成为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进一步加强了难以超越的规模效应;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实现了在品牌和规模效益上的突破。
诚然,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是,连续几年有海外收购的TCL目前仍旧毁誉参半,特别是对阿尔卡特合资到收购的转变更是为人诟病。然而,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没有TCL那样的雄厚资金积累,也没有弄清楚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所以海外收购也好,多元化也好,成功的可能永远都只是少数。
而在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案例的研究中发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带有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这是全球著名咨询公司的罗兰贝格2004年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做的一项系统研究的结果。
百强最终拼内功
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是大多数CEO的首要任务,但如何实现却无章可循。著名管理咨询公司贝恩的“回归核心”和围绕核心扩张理论也许是这一领域最受认同的。该公司针对全球8000多家公司历经10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幸运的、实现持续盈利的公司只专注于一二核心业务。
而对连续五年榜上有名的不到30家企业的研究,确实印证了贝恩公司的结论——90%都是始终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上。其实,收购抑或国际化,与围绕核心业务展开的扩张并不矛盾,只是要看自己能不能选到恰当的时机,要使自己对未来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
而这种应对风险的能力还需要企业的长期积累。对于跨国并购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跨文化的融合能力,同时需要跨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的储备,这种能力是基于长期严谨有序的管理基础上的衍生能力,是很难短期习得的。
像中兴通讯这样在通信设备及产品领域维持不断的研发投入、始终如一的企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他们确实是中国科技企业令人信服的楷模。而跨国收购、国际化经营对他们来说不是噱头,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事实上,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一年一个样,科技产品生命周期更是短到难以承受。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有一句话叫做,“企业有没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不走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个企业要反复思考的东西”。
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姜汝祥认为,大部分国内科技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做外部市场上。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增长都来自“注重实效”,没有真正思考它自己内在的生存价值,进而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
做好外部市场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内部支撑显然是靠不住的。科技企业依靠技术创新的本源性动力自不必讲,但如何不依赖短期的市场利润来获得持续增长,将是中国现阶段科技企业现阶段最大的考验。
中国科技百强榜上的头名状元历来是命运多桀,过去四年,先后4家企业随着经济的大波涌动站在榜首,但有3家都没有摆脱昙花一现的结局。
著名管理咨询公司贝恩针对全球8000多家公司历经10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幸运的、实现持续盈利的公司只专注于一二核心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