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文化古国,文化大国,但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小国,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方面一直是逆外贸总体顺差形势而持续逆差,这种不相称不对称的现象不仅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存在,近年来还有加大的趋势,已引起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各方关注。
7月1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要求。 8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
产业的若干决定》,可以说是从法律法规的高度给民营或私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所在。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往往表现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流入、渗透和改造上。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今天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全球的辐射更是惊人。照亨廷顿的说法,未来国家之间的冲突将主要表现在文化和文明的不兼容因子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产品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领域及其产品实际上已被边缘化,现实中充斥着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和替代品。结果就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资源大国却成为产业小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对我们自有的文化资源和遗产的破坏和浪费程度不亚于对其他物质和自然资源的低效率开发。
在此过程中,尽管整体庞大而单体弱小的非公资本很想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但因为诸多的限制,很多时候不得不缩手缩脚,眼见着国有内资企业无动于衷,外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而自己干着急没办法。美国不仅是文化资源小国,而且也没有文化部,但美国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文化输出大国,美国也没有靠国有企业或资本来发展壮大它的文化产业,而基本上都是私有和家族企业,个中奥妙值得研究。
现在,在顺应加入WTO后的形势等诸多因素下,我们决定放开对文化产业投资的限制。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之重要不亚于其他产业,因为它更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志、信仰等精神层面。某些西方国家的对华战略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西方的流行文化让中国的未来年轻一代忘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特色,断掉中国的文化根脉,通过潜移默化实现对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到时候将不战而胜。文化的传承最主要的是通过人的传播,主要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传播。如果长时期接受的某一种现代流行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对该文化产生精神认同,而要改变则代价巨大。
现在非公资本有法可依的合法介入,必将引发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由市场自主地解决这个问题,代替政府的直接参与和行政干预,并因此改变现有的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巨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