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郦柏 南通报道
排污权交易是一个世界难题,南通早在2001年就试验成功了。但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只成功进行了5起交易,是什么阻挡了排污权交易的实施?
开局
在南通环保系统,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年前,但至今仍然被很多人提起的故事:2003年8月,南通如皋市亚点毛巾织染公司上马2500吨染整生产能力的新项目。万事俱备之后,总经理何建遇到新难题:项目每年30吨COD(化学需氧量)的污水排放指标,在如皋环保局被卡住——在污水排放总量目标控制下,如皋环保局已没有指标可分给他。
“你可以买排污指标啊!” 正在进行水污染权交易项目的南通市环保局副局长杨展里找到何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杨展里给何建推荐的,是如皋泰尔特染整有限公司的排污指标。1999年,泰尔特因污染严重超标被江苏省环保厅重金处罚。痛定之后,泰尔特投巨资建成了日处理30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排污不仅达标,还富余了85吨COD的排放指标。权衡之下,何建发现,购买污水排放指标虽然要花点钱,但总比项目被卡着要好。于是,泰尔特和亚点毛巾达成一项南通历史上空前的买卖:自2003年11月到2006年年底,泰尔特以每吨1000元的价格,向亚点毛巾转让共88.67吨COD的排放权。
亚点毛巾公司的这项交易,是南通在1999年成为中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两个试点城市(另一个城市是本溪)之后,一个经典的案例。
南通成为排污权交易试点的背景是,1999年中美两国达成关于环保问题的合作协议,在美国环境保护协会的支持下,南通开始走出第一步。2001年9月,中国第一例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在中国产生了。
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成功以后,南通开始把交易推广到水污染排放权交易,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亚点毛巾公司案例。
困局
然而,在当地环保部门的大力推广下,5年来,南通的排污权交易只有两笔。什么原因使污染权交易不能大规模展开呢?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为数众多的企业游离于政府监管,是一个大问题。
“南通有上万家企业,环保局只能对每家小企业每年测两次排污指标,对废气的排放每年只能测一次,但这些小企业平时却可以通过少报偷排等方式逃脱监控,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通过环保局,就开始生产排污了。”南通市环保局污控处汪才会处长介绍。
张建宇透露,目前二氧化硫治理的成本每吨大概在1200-1600元,但市场交易的价格只有1000元,而企业取得国家指标之后排污费最新的价格只有600元。“企业觉得花钱治理省出指标出售不划算。这就限制了排污权指标的市场供给。”
“如果排污指标交易只在你南通搞,而周围不搞,那投资肯定愿意到其他没有额外排污费用的地区去。”如皋环保局一位官员分析,“没有了新增排污量,这对新建项目影响肯定很大,如果花钱买,老企业是无偿获得排污指标,对新进者就不公平。所以最好每隔三年左右就把指标重新分配一次。”
当然,南通环保局并非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的要求。杨展里透露,在2003年二氧化硫重新分配排污指标的过程中,南通环保局留了不到5%的指标未分配,作为调控手段,以备重大项目之需。
但更多的南通环保局官员认为,总量控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首先是建立在省里,甚至环保总局对排污指标分配方法不科学的基础上。“南通和苏州的面积差不多,应该环境的承载能力也相差不远,但2000年省上给苏州污水排放指标却是我们的近三倍左右。上面主要根据各地报上来的指标确定分配的比例,这就形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局面,与科学计算的环境承载能力完全不符。”
但种种困难面前,杨展里并不气馁。2004年,为了继续推进排污权的市场交易,杨展里新筹建了排污权市场交易咨询机构。“下一步我们打算把各个企业需要的排污量和盈余的排污量公布在我们环保局的网络上,保证信息的进一步透明,促进交易!”杨展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