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医疗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正文
 

医改深圳逆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 10:54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杨兴云 深圳报道

  江捍平把深圳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位48岁的卫生局长第一次主持深圳市的卫生工作会议,就遇上一场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激烈争论,而他在这个会议上要说的,恰恰是深圳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思路。此
时,医疗卫生领域反市场化的声音正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次会议上,江捍平提出,要打破所有制界限,适度放开医疗市场,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市的、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作为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他还宣布,在今后5年中,深圳要发展400家左右的民营医疗机构。并且承诺“在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医疗机构的同时,确保民营医疗机构合理的市场份额”。

  这个会议结束之后,有人说,在始自今年8月的医改方向之争中,江捍平是扔下了第三块石头的人。

  第三块石头

  8月5日,距离江捍平就任深圳市卫生局局长不过15天。他第一次主持深圳市卫生工作会议。

  对于曾经担任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的江捍平来说,他这一次面对的形势依然相当紧迫。

  500万人的医疗服务缺口,要在他的规划下填补——根据2004年底的统计,深圳实际人口已达1071万,但户籍人口却只有167万。而深圳区域卫生规划则是按2005年480万的人口来规划和发展的。

  江捍平的底气并不足。

  根据深圳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深圳千人口床位1.33张,千人口医生数为0.96人,两项指标均为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低,甚至低于千人口床位3.1和千人口医生数1.5的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市属医院病床使用率高达96%以上,高峰时甚至超过110%。

  江捍平坦陈:“目前深圳大部分国有医院几乎已将服务能力发挥到了极限,处于超负荷状态。”

  在8月5日召开的深圳市卫生工作会议上,江捍平历数了深圳医疗卫生方面的种种问题。他说:“医疗费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卫生工作的焦点,群众普遍反映看病贵,到大医院看病更贵。”

  2004年,在15个计划单列市中,门诊费用深圳列第一,住院费用列第二位。

  江捍平表示,自己的心情就“犹如千钧重担在肩”。

  但是,深圳一年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过10亿元左右,这是按照480万人的医疗服务规划的。从理论上说,如果要同时解决另外的500万人的医疗服务,意味着深圳每年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至少要增加一倍。

  或许不难理解,深圳民营医疗机构以一种裂变式的速度增长。在过去5年中,深圳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份额已经从5%跃升到了25%。仅2004年,深圳就进行了5次医疗机构审批,新增民营医疗机构240 家。

  而此时,深圳医疗体制改革也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

  此前两天,卫生部网站公布了卫生部长高强7月份的一份讲话。他在这个讲话中说:“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这个讲话很快地被媒体解读为卫生当局对市场化路径的彻底否定。

  争论始自一份研究报告。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题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得出一个基本性结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同样,深圳似乎无法摆脱市场化的诘难。一位深圳卫生系统的人士说,早在1999年就出台了医改方案的深圳,当时的提法是“卫生工作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为最高标准”,但在实际运行中,最终一切都向“钱”看了。

  不过,江捍平说,国研中心的报告尽管有许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但是,“实际上,这些年的医疗体制改革还是有许多亮点的,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全盘否定。”

  深圳医改路径

  从医改开始,深圳就没有拒绝市场。

  早在1996-1997年间,深圳就已经组织实施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三项卫生改革。

  1999年,《深圳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出台,当时就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形式并存的办医格局。

  同年,深圳出台了300多万字的一整套规范和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统一规范医疗制度的城市。

  200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区域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估标准、质量评估制度和质量管理责任。

  “不断加大医疗系统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拓宽办医渠道,继续坚持适度放开医疗市场。” 深圳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助理陈广钦表示,这应该是一直以来深圳医改的一个基本原则。

  江捍平则把医疗服务体系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两个层次。

  他说,政府要确保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为市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而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则由市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

  根据他的思路,在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可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营利机构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政府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资质条件、服务价格、服务质量、依法行医等实行全面监管。

  深圳市卫生局提出的医疗市场适度放开原则,涵盖了社会和民营资本和拥有先进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经验的国内外医疗集团。

  另据深圳市政府一位人士透露,近期深圳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争取把深圳列为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希望很大。”

  医改棋局

  根据2003年出台的《深圳市办医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深圳计划用5年的时间,使医疗服务行业中营利性医疗机构占医疗市场的份额(指资源总量和门诊、住院服务的总量)从当时的不足5%提高到20%左右。

  实际上,5年来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早已超出了当初的预计。

  截至目前,深圳已拥有社会医疗机构723家,其中医院66家,门诊部178家,诊所477家。在深圳138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已经大约占到60%。2004年,民营医疗已承担深圳约25%的门诊量及5%的住院量。

  如果以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未来深圳的医疗卫生体制格局可能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在深圳的医改思路中,对于涉及民营医疗机构的地方,使用的字眼都相当谨慎。比如说“适度”放开医疗市场,承诺确保民营医疗机构“合理的”市场份额。

  深圳市卫生局医政处李林表示,“未来民营医疗机构肯定会成为医疗卫生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深圳市民对于这种医疗格局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在深圳市中医院,记者接触的几位患者对政府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表示支持。一位姓陈的先生表示,从深圳的情况来看,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政府能够包办的。

  也有市民对民营医疗机构的信誉表示怀疑。一位姓李的女士说,很难想象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民营医疗机构会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何等益处。

  江捍平也对记者解释,适度放开并不等于完全市场化,实际上还是坚持政府主导,民营医疗机构不过是一种补充。尤其是超出基本医疗范围的高端医疗服务方面,主要吸引民营资本进行投资。

  但是长期关注深圳医疗体制改革的专家、深圳市WTO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研究员李红光认为,深圳卫生部门的思路是对的,但步子太小。

  他说,要基本满足深圳市民的看病需求,起码应该增加1万家民营医疗机构。“我自己居住的小区十几万人,现在300多个诊所都难以满足看病需求。”

  一个反面的例证是,据深圳市卫生部门统计,尽管全市每年取缔非法医疗机构都在1万间次以上,目前深圳仍然尚有无证医疗机构3000多家。

  在李红光看来,当前深圳医疗机构不足,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限制,从每年审批的数量到准入门槛重重设限,这也导致“地下黑诊所”泛滥,最终损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

  深圳一家民营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也表示,民营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要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希望政府能够给民营医疗机构多一些空间,社会能多一些宽容。

  深圳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说,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是一件好事。“但监管一定要能够到位,因为医院与学校还不一样,医疗服务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健康。”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查振祥也表示,医改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真正搞活国有大型医院,实际上,除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疾病控制之外的医疗机构都应该全部市场化;二是医保没有做到全民覆盖。

  不管外界如何评说,江捍平的回应是:深圳的医改是按照自身的情况来稳步推进的。


  爱问(iAsk.com)医改 相关网页约297,689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