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国汽车巧对能源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10:47 《中国投资》

  中国汽车巧对能源危机

  ○ 曹建海

  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结束了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当年新车注册451万辆,二手车汽车交易量约149万辆,汽车总需求超过600万辆。

  预计2005年汽车总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其增长的重点是轿车产品,同时二手车交易量也将有一个较大增长,重型载货汽车的需求预计相比2004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在汽车产业本身发展经历阵痛的同时,2004年中国能源供给全面紧张,能源危机直逼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

  三大能源中,2004年是煤炭增产最大的年份,但煤价的大幅度上升说明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预计2005年煤炭供需紧张的形势还会加剧,煤炭价格将进一步走高。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与电源结构不合理的双重作用,导致当前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这种局面预计到2006年、2007年才能有所缓解,而2005年电力供需将保持偏紧的局面。石油天然气方面,2004年中国车用燃油消耗从2003年的7000万吨增加到了8120万吨,约合5.94亿桶,占2004年中国石油消耗总量的1/3。如果以2005年全球油价每桶50美元保守计算,中国即使保持2004年的汽车保有量,也将为此付出2465亿元人民币的代价,而这一数字接近2004年中国GDP的2%。从长期看,车用燃油消耗有较大上升空间。受国际油价猛烈上涨的巨大冲击,大量依赖进口的国内成品油价格连续上升已势不可免,这对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电力短缺和原油价格上涨对汽车工业发展和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

  首先,一些地区一周“开三停四”用电现象重现,彻底打乱了雄心勃勃的汽车厂商的整体计划。

  其次,能源价格上涨不仅推动汽车制造业本身成本增加,同样拉动了汽车制造业上游,如钢铁、有色冶金、零部件等部门成本的快速上升,这又反过来带动汽车整车行业成本的增加。面临成本上涨和庞大的过剩生产能力,汽车厂商根本没有涨价的机会,只有眼看自身的利润被成本上涨和价格下跌一点点蚕食,汽车行业近期出现较大面积亏损的局面看来不能避免了。

  再次,油价上涨对私人汽车消费肯定是一个负面因素,在原有养车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油价上涨使消费者在汽车市场上持币待购,这无疑起到了火上浇油的助推作用,使本来就不景气的汽车销售市场增速放缓甚至会下降。目前全世界石油产量约1/3以上供汽车使用。由于中国汽车普及率远低于世界水平,汽车用油的比重也低于国外水平。2004年中国车用燃油消耗掉中国汽油总资源的85%、柴油总资源的20%,并且从长期来看,车用燃油消耗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这样看来,汽车工业1000万辆产能的规划可能因能源危机而放缓速度甚至搁浅,同时现在各地政府正热心发展重化工业,使得能源供需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出路何在呢?只有内部挖潜降低成本、外部推广节能产品这样一条路径!

  汽车产业为了应付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冲击,一方面要设法降低成本,除了降低生产消耗外,特别要解决好由于合资体制导致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和技术转让成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最为根本的,汽车厂商在增加汽车产量的同时,推行节能型车辆已成为首要任务。大多数人看好电动汽车和混合燃料汽车的事实证明,在汽车动力领域的技术革命将是决定汽车工业能否延长其寿命周期的关键因素。

  (作者:北京中经财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

  股权分置中的“花钱”与“买机制”

  “花钱买机制”是当前金融改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逻辑,特别是在耗资巨大的国有银行重组改革进程中,对于商业银行未来新机制的期待成为当前支付巨额改革成本的基本理由之一,之所以愿意投入巨资进行不良资产的清理与核销,是期望其改革之后在建立新机制的基础上不再继续产生新的巨额不良资产。对于一些证券公司的救助行动,其实也贯穿了类似的逻辑支持。坦率地说,这些领域的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是花钱十分容易,动辄以百亿千亿计,“买机制”则明显是未定之数,有待那些花钱的金融机构的未来努力。

  当前的股权分置改革正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在第一批股权分置试点初见成效之后,第二批42家股权分置试点的推出、特别是以长江电力和宝钢股份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试点的推出,对于形成、稳定和巩固流通股股东的含权预期、进而带动整个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目前市场各方在激烈讨论不同试点公司对价高低的同时,如果跳开具体的公司的对价方案,用当前金融领域改革的“花钱买机制”理念来分析一下,可以得出更为清晰的政策结论。

  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过程中,政府从总体上可以说既是最大的市场主体(国有股份),也是对价谈判中最大的谈判主体(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同时也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在平衡不同利益目标的不同方式,对于花钱买机制的效果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严格意义上说,作为非流通股股东的国有股支付给流通股股东的对价,并不能算作花钱,因为这本来是流通股股东应得的部分,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分享流通溢价的必然要求,国有股在从不能流通转向流通的过程中,在现有的试点案例中不仅没有花钱,反而资产价值较之原来考核的净资产有了大幅上升。

  这里所说的花钱,具体来说应当是在国有股作为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给流通股股东对价之外,为了培育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为了建立中国证券市场良好的定价与估值机制,所愿意额外支付的对价,并且通过这个额外支付的对价,促进整个市场新机制的形成。

  从当前来说,这直接涉及到当前大盘蓝筹股为代表的国有股的对价支付问题。也许从个案来说,这些代表性的蓝筹公司的对价支付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定价的机制,但是从整个市场机制的建立来看,其实也面临一个花钱方式与机制建立路径的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这些大盘蓝筹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相对强势地位,支付较低的对价,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公司及时支付较少的对价在当前的表决机制下也可能得以通过,这些公司的股票未必显著下跌,但是,因为这些公司的方案具有强烈的外部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含权预期,客观上树理了A股含权幅度的标尺。如果这些大盘蓝筹公司支付的对价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会直接侵蚀流通股股东目前还比较脆弱的含权预期,可能会形成整个市场的重心下移和一段时期内市场的显著下跌。以目前证券行业的脆弱财务状况,注资乃至不同形式的救市举措可能就难以避免。

  在这种模式下,花钱势成必然,机制却并没有买到,因为市场的大幅下滑必然导致股权分置改革受阻,被动的注资乃至救助强化了市场对于政府救市的期待,继续扭曲了市场机制。

  第二种选择,则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积极鼓励大盘蓝筹公司支付有吸引力的对价,在必要时可鼓励这些上市公司支付较之市场预期更高一些的对价,巩固整个市场的含权预期,树立一个良好的含权标杆,带动整个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全面推进和市场逐步趋于活跃。

  显然,在两种花钱方式的比较中,第二种花钱方式可能支付的成本更低,换来的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机制,其间的优劣对照,显然是高下立见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涉及到股权分置进程中进行利益划分时,政府应当持有的大智慧。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