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管雅冬
办公用品的概念涉及非常广,小到几毛钱一枝的铅笔,大到上万元的电脑都包括其中。我们一直号称“制笔大国”,全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然而,最先想到分门别类地把办公用品以大型仓储式超市模式经营这个商机的却是美国人。
据广州市玩具和礼品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铁介绍,国内目前有文具办公用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其中民营企业由于决策灵活、适应能力较强,2002年出口创汇已达33.12亿美元,出口年增长率接近20%。而目前,中国办公用品市场国内年产值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以上,但是在全球贸易额约在2000亿美元市场大盘中,中国办公用品消费市场也仅占5.8%,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按保有量估计,2002年至2004年,中国市场拥有1000万台针打机、1460万台喷墨机、2万台喷绘机、600万台激光机、45万台一体化机、250万台复印机、六百万990万台传真机,每年消耗的各类耗材价值超过300亿元。有关人士预计,办公用品中IT器械、耗材的需求,今后年增长率仍将超过25%。
文化体育用品制造呈现新格局
由于文化用品市场空间巨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每年中国国内都有文具企业的新秀冒出;而国际文化体育办公用品巨头也瞄准这个市场,纷纷抢滩登陆。他们采取自动超市、网上销售、电话直销、目录销售以及发展特许加盟店等手段,将销售的触角从传统的文化体育办公用品一直延伸到包括电脑、扫描仪、传真机、手机、办公桌等各种办公设备。业内人士预测,一旦欧美大型文体销售渠道进入中国,将会大大压缩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2001年12月31日公布的中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国内从事文化用品制造业的企业已经达到5984个,其中东部以4459个的数量居首,中部为991个,西部仅534个,登记在册的从业人数也达到了23.97万人。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加上一些尚未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的企业,文化用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远不止现在这个规模。
面对机遇与竞争以及中国文化用品开发设计创新能力差、产品同质化多的现状,中国文化用品商似乎亦并非等闲之辈。有迹象表明,中国文具、体育、办公用品行业的整合已经拉开帷幕。目前中国从事文化用品制造业的企业近6000家,其中民营企业由于决策灵活、适应能力较强,故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其纳入囊中。而国有文化用品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减小,一些原来纯粹的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已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文化用品制造业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民营企业虽然占了我国文化用品市场年销售额的半壁江山,但在进入政府及全球采购网络方面还嫌不足。分析人士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海外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虽然不大,但发展更为规范,高端市场知名品牌多;另一方面,众多民营企业对政府及企业的采购程序缺乏了解。
品牌化是未来的出路
如果把文具行业的发展分为初级阶段、竞争阶段、成熟阶段的话,目前文具行业已进入了后竞争阶段,也就是逐步步入品牌化时代,文具行业的竞争方式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管理、购物环境等多方位的品牌化竞争。面对品种繁多的文具用品,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多,国外竞争对手的涌入,将使得整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强,未来的竞争也将更加残酷。
国内文具企业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不仅备受国内文具同行的低价恶性竞争,还要经受近两年国际资本不断渗入的冲击,如OFFICE1、斯普玛等已经捷足先登并分别在上海、广州等地开设了自己的连锁分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中国文具企业要从世界大分工和比较成本优势的角度选择自己在新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中国的相对优势就是传统产业中日渐成熟的加工能力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和生产力相适应的成熟先进的管理能力。尽管,我国一部分企业仅仅把“中国制造”局限在单纯做OEM或者做ODM这样的层面,但是,某些有着全球经济发展宏观思路的企业家,还是在积极寻求塑造自身品牌的发展,以此来试图摆脱因依附在加工或半加工的产业链条上的制约。
中国文具产业大多是民营经济或者合资企业,在规模上和专业化程度上都有欠缺,因此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建构网式联合体,不仅可以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恶性竞争,还能够通过合理分工、利益搭配来建构文具旗舰式发展。
相关链接
重新定义"办公用品"
根据零售店面经营状况表明,办公用品行业所经营的不再是单纯的办公文具,其范围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办公文具、学生用品、教学用品、美术用品、财务用品大家所熟悉的以外,还有OA设备办公耗材、办公家具、IT产品、劳动保护用品、电脑周边用品、清洁用品;还有由办公室所延伸出来的有图书、音像、办公杂志、办公食品、办公饮料以及其他和办公事务有关的服务也将会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