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带动各地的红色旅游“一路飘红”。这个原本用心良苦的举措,却在实施后出现了令当局始料未及的局面:许多地方的杂色、污色令红色不红,且有蔓延之势。
旺盛的人气给革命老区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但“接待旅游”让地方政府和干部不堪重负,叫苦连连。本意是要拉动老区经济,现在却成了沉重负担。
地方政府的负担之一是“免门票”。基层旅游部门诉苦:“上级对口部门和相关业务单位太多了,来参观的单位都想方设法通过关系部门要求免门票,一些单位组团多达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如果真是开展党员活动或政治思想教育,免票也无妨,但现在有很多单位搞‘假教育、真免票’。有的单位打着学党史、受教育的旗号,实际上是带家属参观游玩,到基层要吃要喝。”
负担之二便是“吃喝”。以福建某地为例,春节后到该地的游客有上万人,其中政府接待的占一半,最多的一个中午镇政府共接待了36桌,近360人。某旅游局一天接待110名来客。一年下来,该镇的接待费少说也要百万元。
为了争取上级的红色旅游资金,不少县市夸大自己的历史地位,把别的地方发生的历史硬说成本地发生的,结果处处都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不少游客质疑:“红军长征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
随着导游煞有介事的指点,游客会越来越觉得远处起伏的山峦像是人的眉眼,通过这样的手段,全国各地已不知有多少景点出现了“毛公山”。
一些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对红色资源乱讲一气,以哗众取宠,博游客一乐。带队到了红色景点,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不是革命的艰苦,不是伟人的事迹,而是一些道听途说的野史甚至艳史,非但起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相反把好端端的红色资源涂抹上了“黑色”和“黄色”。▲
(摘自8月4日香港《文汇报》,原题为“红色旅游变色”,作者 张小焱 俞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