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河,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企业惊人的衰落速度,让当地政府耿耿于怀。
林河还要沉寂多久,没有人可以回答。但对林河来说,要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真正地引入外力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金松
“林河酒——中国的XO。”这是林河集团当年的得意之作。然而,当8月1日,记者再次走进林河集团的厂区时,却再也无法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凌乱的景象,就连那办公楼上方的“林河”二字也残缺不全。
在豫酒复兴的大好背景下,林河依然在艰难中徘徊。
林河停产
林河的衰退,几乎和河南白酒的衰落同步。在度过1997年的高峰之后,林河集团开始走“下坡路”,销售疲软,效益低下……以至于逐渐发展到停产状态,林河从此一蹶不振。
“目前在市面上很少见到林河酒。”据商丘当地一消费者反映,林河现在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至于林河的消失,他感性地认为:“曾经有一段时间,喝了林河酒老是头痛,哪怕只是喝二两也会头痛。”
他的这一体会很快得到了更多人的印证,于是喝林河酒头痛几乎成了共识,林河的销量也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在这些个案的背后是林河酒质量的失控,一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品牌,在质量这一关键环节出了问题,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最后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这和全国白酒市场滑坡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有些关联”,二是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领导者。在外部因素无法左右的前提下,领不到工资的林河集团职工集体到市委请求更换企业领导人,还有的职工发传单“披露”一些林河衰落的“内幕原因”。
商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桌面上多了一项“拯救林河”的“任务”——有关人员深入职工中调查、走访,寻找良策。
拯救林河成了当时商丘市委、市政府和林河职工共同的心愿和目标——因为林河作为一个知名品牌,不但养活了4800名职工,也为商丘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林河是全商丘人的林河,甚至是河南人的林河。
林河曾经创造了辉煌:拥有固定资产4.6 亿元,曾经每年为当地创利税1亿多元,可就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林河的辉煌化为了泡影。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企业惊人的衰落速度,让当地政府耿耿于怀,在他们的概念中,即使衰落也不会这么快。
“现在这里基本上找不到人,连老总也在那边。”在位于商丘市区的工厂内,工人们的话总显得有点悲观,他们所说的那边是指林河的发家之地——睢阳区宋集镇林河村。
林河的职工一般称其为林河集团的分厂,但在外人看来,这是林河被迫撤回了老家。
政府撮合
为了解决林河的领导人问题,商丘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终于物色了一个合适人选。他们选择了屠令臣——曾经在林河集团工作多年,时任蓝牌集团董事长。
根据这一决定,商丘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蓝牌、林河两大集团“捆绑”在一起,成立商丘酒业集团,由蓝牌集团董事长屠令臣整合运作商丘酒业集团,担任商丘酒业集团董事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有其发展的潜力。到国企领导岗位上‘走两步’,需要一种胆量,更是一种责任。”屠令臣当年操刀蓝牌集团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从“岸边”“下海”的。
1999年3月29日,时任商丘市医药管理局局长的屠令臣被推上了河南蓝牌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位置。当时蓝牌集团和许多国有企业一样,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屠令臣进厂时,工人们已经有4个月没发工资了,生产设备老化,产品销路也不好。而此时,国内其他啤酒企业大部分在进行着股份制改造,悄悄地在“并购”中顺应着市场经济机制,并渐渐走向强盛。
屠令臣另辟蹊径,用三年时间,和员工们一起把这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救活了,蓝牌集团也成为河南唯一一家国有啤酒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蓝牌集团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固定资产4.2亿元,以啤酒为主导,以饮料、纯净水、洗衣粉、饲料、印刷等为辅的国有企业。
屠令臣在蓝牌的成功,使当地政府相信,他同样可以救活林河,更为重要的是,他曾经在林河待过十多年光景,对这里的一切相当熟悉,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他的回归也确实受到了林河职工的热烈欢迎。
但对于林河的拯救,并不像在蓝牌那样容易。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蓝牌并不具有拯救林河的资金实力,因为林河太大了,弄不好还会把蓝牌给拖垮。
2002年5月,屠令臣接任林河集团董事长。这在当时引起了一阵喧嚣,对林河的关注也再度兴起,似乎林河的复兴指日可待。
未知的结局
在经过权衡利弊之后,屠令臣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蓝牌和林河资产不重组,设备不互相利用,生产人员各自坚守原岗位,两企业领导层也基本不动,但让两企业的销售人员互相“渗透”,大打销售战,销售前线人员捆绑后,势必会形成强大的合力,握紧拳头搏击商海,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时,没有人能够预知这一美妙的计划能否成功,一切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屠令臣同时任商丘酒业集团董事长、蓝牌集团董事长和林河集团董事长,但在产权上,林河和蓝牌是独立的,有各自的法人资格和独立地位;蓝牌和林河的职工各自在原单位领取工资;在人事上,领导层各自的先进管理经验也互相采纳用于互补;但在销售管理上两企业人员却有了大变化,即两家销售人员同时享受两家企业独特的优惠政策,是商丘酒业集团的销售员。
对两家企业销售人员的捆绑是屠令臣设定拯救林河的锦囊妙计,在屠令臣看来,这样的组合可以给公司带来很大好处。
当时根据这一设想,成立了一个销售总公司,把啤酒销售网络和白酒销售网络捆绑在一起,在销售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销售网络成倍增加、客户成倍增加。
在白酒销售淡季,白酒销售人员可销售啤酒;啤酒淡季时,啤酒销售人员也可销售白酒,这样销售人员就都没有了淡季。一个销售人员可在不同季节销售两种产品,而且这两个品种互不冲突——这样,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出现了,也给客户带来了好处,即可以从一个销售员手中购两种产品,节省了精力和财力。
企业内部也节省了各种费用,减少了成本。在销售订货会和宣传上,合二为一,节省一半费用,增强了企业的战斗力;这样的捆绑销售,还可以增加两企业的无形资产,这种捆绑所产生的动力,大于销售本身所带来的“1+1”之和,可以创造性地发展额外客户。
单从文字的描述来看,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设想。
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并没有改变林河的命运,在记者在蓝牌酒厂欲联系屠令臣采访时,其手下的一个工作人员颇为吃惊地说:“采访林河的事,怎么能到我们这里来?”他解释说,现在屠令臣基本上不过问林河的事情,况且,现在正是啤酒销售的旺季,现在这边是特别忙。
啤酒厂门口排着队等待拉货的车辆,显示着这个企业的繁荣,但林河酒厂的冷清,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林河还要沉寂多久,没有人可以回答。但对林河来说,也许只有进行脱胎换骨般的改革,才能看到复兴的希望。而要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真正地引入外力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链 接】
林河酒文化传说
传说,一次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各路神仙争相敬酒。她一时高兴,喝了个酩酊大醉,就着酒劲儿耍起威风来,不料一拂袍袖却把酒坛打翻了,仙酒全滴洒在林河的一口水井里。于是,在林河,酒香四溢,方圆百里皆可闻到。后来,人们用此井水酿出来的酒,仍有种醉人的醇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