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买下沃尔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0:25 《中国企业家》 | |||||||||
沃尔玛有许多地方疑似“中国血统”, 它实在太像是一家中国企业了 文/牛文文 “成为低成本世界工厂,不再是中国惟一的抱负。这也是《中国企业家》杂志最近在一篇封面文章中提出下面这一问题的原因:中国应该收购沃尔玛吗?”(《纽约时报》6月29
“买下沃尔玛”是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提出的一个大胆的商业设想,本刊2005年第9 期封面文章介绍、分析了这个设想。按照他的推算,投资230亿美元,收购沃尔玛10%的股权,就可获得这个全球零售业巨无霸的控股权,“这将是一个几乎没有全球品牌但产品数量巨大的国家向价值链上方攀登的好方法”(《纽约时报》语)。这个设想在商业上有没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我们应该买下沃尔玛吗?在同一期杂志里,我们就此广泛采访了20余位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赞同与反对的意见都非常激烈。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最近几个月逐渐成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焦点。“买下沃尔玛”尽管只是个商业设想,还是引起了《纽约时报》的注意。 几个月过去了,我们不妨再进一步设想,“假如买下沃尔玛,会怎么样?” 现在看来,即便买下沃尔玛,中国老板也会有一大堆麻烦。因为沃尔玛本身现在就快成了美国主流社会的众矢之的,它实在太像是一家中国企业了。 沃尔玛是“顾客至上”商业哲学的忠实信徒。40年前创办时,就把“天天低价”作为口号,一直致力于为中低收入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廉价产品。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只能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主要是挤压员工收入和供货商价格空间。麦肯锡公司的一份报告把沃尔玛的成功之道归结为“由‘价廉物美’的员工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但挤压员工福利,在美国这个工会力量很强的国度自然会引起很大争议,甚至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压力,沃尔玛的管理层也感委屈:假如140万沃尔玛员工享有完善福利,那么2亿多美国消费者就不能再享受廉价商品。最后的选择,只能是“牺牲小我,幸福大我”。他们相信,只要专注服务顾客,其他问题会自我解决。但据报道,压力之下,沃尔玛CEO在6月初举行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公司将考虑向高端市场靠拢,吸引高收入人群。 不幸的是,“顾客至上”也是中国领先制造企业共同信奉的商业信条。本来,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顾客、员工、股东、供应链、社会这五者的优先次序上,各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本无所谓高下。美国主流的企业文化是股东利益至上,欧洲企业则更注重员工福利与社会和谐,中国企业目前阶段还主要是关注顾客。但欧美社会为了保护自己企业竞争力和就业福利不被后发展国家企业冲击,现在开始高调反对血汗工厂,主张对国际贸易附加劳动保护条款,顾客至上牺牲员工就是“政治上的不正确”。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中国企业收购了沃尔玛,成为沃尔玛的股东,商业立即会政治化,中国股东和沃尔玛一起会被妖魔化。 沃尔玛还有许多地方疑似“中国血统”: 沃尔玛也是“低价格大批量”商业模式的代表。而中国企业目前的主要竞争力,就是低价格大批量生产; 沃尔玛也是“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全球化典范。有论点说,是大量到中国采购成就了沃尔玛的辉煌。而中国作为后起的“全球工厂”,和英国当年一样,正需要“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志武教授才建议中国在全球讲坛举起自由贸易的旗帜; 还有“可怕的星期六早餐会”。美国《财富》记者今年被沃尔玛破天荒地邀请参加它神秘的“星期六早餐会”,这是沃尔玛40多年来一直延续的一项神圣仪式。早7点开始,600余名经理一起回顾一周工作,安排下周,同时每次还要请一位政商名流如克林顿、戈恩等人演讲。这样的周六早会,很多中国大企业(如海尔)也有,在我们看来是个很好的做法,但在美国人看来,却很另类:周六是休息日不应该“强迫”经理们开会;说是开会更像是“布道”——会前600人起立齐呼“沃尔玛欢呼”,且会上必有高人演讲,宗教意味浓厚。凡此种种,沃尔玛好像不是家企业,而是一个宗教组织。 这样的沃尔玛,怎么看都像是中国企业的“美国翻版”:挤毛巾式的低成本战略,瞄准中低收入阶层需求的定位,优先满足顾客轻视社会责任的商业伦理,宗教般的价值观和凝聚力…… 如果美国社会连这样的沃尔玛都不能容纳,那他们怎么能接受一个换了中国老板的沃尔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