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东海 来源:中国经营报
从理论上说,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结果是减少了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收入,出口型制造业遭受打击,并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然而,考虑日元升值历史以及日本企业和日本经济表现,我们可以得到几乎相反的结论。至少就企业竞争力而言,货币升值的负面影响相当有限。
日元升值并未逆转日本贸易顺差
从日本经验看,日元升值并未给日本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日本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反而在日元升值过程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元经历了4次明显的升值过程。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70年的3601一路升值到1995年931。在日元升值最为剧烈的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经济依然保持了年均13%和6%的快速增长。虽然同50年代到60年代15%的高速增长无法相比,但是考虑到石油危机等全球经济环境影响,以及长期高速增长后的自然调整,可以判定,日本经济增长放慢并不是日元升值带来的恶果。此外,在日本五六十年代的黄金增长阶段,日元一直保持在3601的低水平,但是日本的贸易项目常常出现逆差。即使到60年代后期出现了连续顺差,规模也非常有限。70年代以后,日元经历了长期升值过程,但是日本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反而逐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贸易顺差持续快速积累,日元升值并未反转贸易顺差的积累过程。最后形成了贸易顺差累积→日元升值→贸易顺差进一步累积→日元进一步升值的怪异循环(见图1)。
虽然日元升值没有逆转日本贸易顺差积累的大趋势,但是,在短期内,日元升值对日本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确实带来过负面冲击:1971~1973年的升值造成了1972~1974年的净出口缩减;1976~1978年的升值造成了1978~1980年的净出口缩减;1985~1988年的升值造成了1986~1990年的净出口缩减或增速放慢。
日本出口竞争力反而加强
日元升值给企业竞争力带来的短期打击能够迅速恢复,甚至有所加强,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机制的积极作用。
第一,日本企业以日元升值为契机,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进一步弱化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行业的产品出口,强化汽车、电子机械、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产品出口。
总体而言,日元升值并未给日本的制造业带来打击。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占GDP比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中。1970年,制造业在真实GDP中的比重为25.1%,1980年上升到26.8%,1990年则进一步上升到31.4%,1991年达到32.1%的高峰以后,开始缓慢下降。以汽车行业为例,在日元升值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的汽车生产和汽车出口同时得到了迅猛发展,汽车生产中出口所占比重一度超过了50%。虽然汽车出口在80年代后期以后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见图2)。
第二,面对日元升值压力,日本企业纷纷转移生产基地,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迅猛增长。
1981~1985年,日本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不到100亿美元,此后一路飙升到1989年高峰时期的675亿美元。虽然也曾受到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但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在年均450亿美元的高水平。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两种渠道对直接出口产生替代效应。一是,通过本地投资本地销售的方式替代直接出口。日本在欧洲和北美的子公司中,90%以上的产品都在当地进行销售,在亚洲的直接投资中,也有2/3以上的产品在当地进行销售;二是,通过从日本进口零部件等生产投入替代最终产品的出口。日本此类海外子公司,40%左右的生产投入都是从日本进口。
第三,面对日元升值压力,日本企业在出口受阻的压力下,通过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有效抵消了国外市场萎缩带来的影响。
1980~1985年日本制造业的净出口年均增长高达10.2%;1986~1989年日本制造业的净出口年均增长率下降到了-4.8%。出口市场的明显萎缩并没有给日本制造业带来重大打击,国内对制造品需求的迅速上升反而促成了日本制造业的进一步繁荣。以代表性的汽车行业为例,形象地说明了汽车出口不断下降,汽车总生产反而不断上升的现象。
人民币升值可能是中国制造业的契机
从日本经验看,企业在应对货币升值时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承受力。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并没有直观感觉那么大。
从中国目前的对外经济发展看,最需解决的主要有三大问题:问题之一,转变中国经济发展对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问题,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问题之二,实现中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避免中国经济锁定在低附加值、简单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问题之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上,除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选择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冲销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产生的国际收支效应。人民币升值刚好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提供了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