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 > 正文
 

大收购不是国际化的主流路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 10:15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2005年6月的国际资本市场似乎注定是中国企业表演的舞台。

  海尔22.5亿美元竞购美泰克还没有结果,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又发出了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的要约,其在6月23日开出的最新价码高达185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一个更令人吃惊的数字——1531亿元。

  这两项收购行动在海外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在国内更是博得了一片喝彩———国际上动辄数十上百亿美元的惊天并购案,中国企业终于也扮起了主角。在中外不断发生贸易摩擦,中国企业努力加快国际化进程“走出去”的今天,这两项竞购不仅成了中国企业实力的体现,大收购似乎亦代表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的主流选择。

  但这是一个足以误导成千上万中国企业的判断。

  众所周知,企业国际化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产品输出到品牌和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以实际情况而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大多尚处于产品输出的阶段,而且以贴牌生产为主,连品牌输出和技术输出都谈不上,更别说大收购所要求的资本输出了。

  从企业国际化的动机来看,主要目的不外是为了获取海外的要素资源或者拓展海外市场。对于中国目前庞大得过剩的生产能力来说,拓展海外市场的压力尤其重过获取海外资源的急迫感,要是没有产能顺利释放的海外市场通道,即便拥有资源又能作何用场?

  而要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首先就得认识不同国家市场的消费特性,设计并生产出能够打动海外消费者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在充分认识其特性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进入海外市场的主流渠道,进而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后一环。如果没有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没有对海外市场和渠道的充分理解,即便收购了一家拥有坚实渠道基础的海外大公司,估计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来说,走向国际化更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建立海外据点,认识市场、占领市场,跳跃式发展不是可以普遍适用的法则。

  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说:“此次收购表明我们是敢于同国际能源大公司较量的。”但在商场上,光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在中海油内部,对于竞购优尼科,独立董事就曾经有过不同的意见。从媒体报道来看,中海油目前已经过了独董这一关,只不过过关的方式有点特别———原来持不同意见的独董辞职,新聘的独董赞成竞购优尼科。

  在一片喝彩声中,我们更应听听不同的声音。(吴湘)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