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脚踏实地走出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09:05 中国经济周刊

  或许正像海尔的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Haier and Higher”(海尔—越来越高),美国当地时间6月20日传出消息,海尔集团联手美国两家私人投资公司准备以12.8亿美元巨资整体竞购美国第四大家电商美泰克6月24日,一直盛传的中海油可能天价竞购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的消息,也终于得到证实

  由中国企业参与的两大国际并购消息,瞬间成为国内外关注焦点。除对如此巨额收
购的大手笔感叹之外,人们更多的是对收购之后实效的探究。

  据分析,海尔若收购完成,还不得不担负美泰克10亿美元的债务,总计超出23亿美元,折合190多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最大的一起国内家电商对国外企业的收购案例,海尔不仅一举拿下美国第四大家电商,还间接实现了在美国上市,这首先让海尔赚足了“眼球效益”。但让人不解的是,海尔为何非要在竞购方RIPPLEWOOD出价11.3亿美元价格的时候凑这个热闹呢?

  中海油面临同样的问题,雪佛龙早就不断地哄抬价格,形成了与中海油几乎是竞标式的局面。当雪佛龙公司最近以17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加债务的出价率先与优尼科达成收购协议时,诱逼得中海油不得不拿出自己全部家当的58%(185亿美元)博一把。

  一个是企业战略性的收购,另一个甚至是国家战略性的收购,都可以让收购方“一步登天”,坐上“老大”位置,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有必要非得“买涨不买跌”吗?

  对海尔来说,美泰克正面临人力成本和物耗高而附加值较低的产业生态困境,且连年亏损;对中海油而言,现在国际油价高企不下,优尼科甚至到了即将破产的地步。二者的竞购方不断加码叫价,甚至已经签定收购要约;如果中方企业最终如愿收购,或许还要承担被购方因此必须赔付的违约金。

  人们有理由担心,既然美泰克和优尼科都不能由其国人在其本土做强做大,外来的海尔和中海油又有何独特优势?想当年,美泰克投资国内的荣事达,结果6年下来,落得个血本无归。走出去的海尔会否遭遇类似的“洋文化休克”?短期的求大求名能否撑得住长期多变的市场压力和考验?更何况,国内企业还普遍存在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短缺。

  另外,海尔和中海油的收购资金最终都将不得不靠举债凑齐。中海油的185亿收购计划中自身只能担负30亿美元。有消息说,中海油目前每年支付的各种利息费用就高达12亿美元,相当于优尼科2004年的净收入,如此算来中海油要挣回收购本金,恐怕需要优尼科15年的净收入。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李国梁教授在做《“走出去”战略与海外华商网络》的课题研究时发现,目前从事国际化经营的6000多家国内企业中,国有企业约占80%,主要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控股公司;从经营业绩看,绝大多数效益不佳,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中资企业约占三分之二。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根本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国际化,要不要走出去,而在于首先要夯实基础,强化实力,解决自身现有的发展桎梏。人们更愿意看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自身发展的市场化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基于“打造民族品牌”的理想冲动。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