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销售管理 > 《环球企业家》2005 > 正文
 

像耐克那样:复制耐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5:52 《环球企业家》杂志

    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迅速成为世界一流品牌,耐克靠的不仅仅是球星

  1993年1月,当一家规模不大的耐克经销商在上海开店时,数以百计的民众从天未亮就开始排队,希望自己是国内第一个拥有这种美国明星产品的顾客。

  10年后,耐克在中国的销售量增长了66%,约合3亿美元——尽管仿冒品仍在横行,尽管像李宁这样的本土企业已在拼命学样。

  当新一代的篮球天才勒布朗.詹姆斯在耐克公司(Nike Inc.)的名为“恐惧斗室”的最新电视广告中击败了老道和巨龙时,中国民众一片哗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迅速做出反应,在全国范围内禁播了这则广告。但这个小波澜并不能影响刚从一线退下来的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Phil Knight)的好心情——公司最新的财报显示,2004财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23亿美元,利润更是创记录的近10亿美元。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简单却充满创新科技的耐克运动鞋对大众的诱惑力,并不亚于手机和电脑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根据Hill & Knowlton最近一份调查显示,耐克仍是最受中国中产阶级欢迎的品牌。而耐克在产品设计、行销和广告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神秘魅力、不守成规和企业性格中那股既独特又复杂的“COOL”劲,都已广为人知。

  但那些将耐克视为企业经理和行销艺术的杰出案例的人们或许忘了,在1980年代,耐克也像如今的国内造鞋企业一样遭遇“成长的烦恼”:自创品牌10余年来,在阿迪达斯和匡威这样的强敌环伺下,耐克举步维艰,球员不愿与之签约,锐步这样的新生对手则凭产品的时尚感将其超过。

  不过,耐克显然有着比国内厂家更强的突破能力:就在1993年乔丹第一次退役之前,据美国《品牌周刊》观察,在仅仅5年中,凭气垫鞋与球星乔丹的组合,耐克就成功地将自己一家“挫败的、内部士气低落的二流制造企业”,提升为与索尼和可口可乐相同的全球知名品牌。

  国内的模仿者们都已领会到这样一种“耐克精神”:你贩卖的是远比鞋子更复杂、更有意义的东西,从1990年代末开始,它们开始效法耐克在营销、研发、生产上的做法,将其作为发展的核心策略,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造牌运动。但几年下来,它们的销售有所增加,在品牌形象上却都提升不大。

  即便是已成功塑造高品质本土品牌的李宁,它在自豪地表示其在中国销售的运动鞋数量比耐克多的同时,也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除了价格之外,它并没有真正树立起一个独树一帜的形象,虽然为一些专业运动员开发出了初级的创新产品,但是它将产品定位于运动和休闲这一模棱两可的中间区域的做法,仍然令消费者无所适从。随着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加强对部分小城市市场的渗透,它的弱势正变得日渐突出。

  本土品牌还有成为中国版耐克的希望吗?奈特的说法是:“想到打败耐克,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而准确地模仿我们,然后再找出不同点来各个击破。”当然,他表示,过程将会相当困难。

  相关报道:

  耐克隐形之道

  乔丹式营销

  他不是神 他叫奈特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