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5.6万元属高收入:忽视了个体差异

2014年01月22日 04:35  中国青年报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8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415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9元。“5.6万元属高收入”的说法被吐槽,有网友表示,“呵呵,轻松迈入高收入群体”、“5.6万的高收入买几平米房?”(新华网1月21日)

  看到这则新闻,高兴的是,笔者也终于一不小心迈进了期待已久的高收入群体,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因生活压力而向下流动的中产。但高兴之外,更多的是心酸。因为5.6万元这个高收入,即使在南京这样的二线城市,生活起来也显得捉襟见肘。我所住的地段,不是城中心,也不是学区房,可是房价也已快突破两万元了。尽管已经荣幸地成为“房奴”一族,但每年的还款总额,就将近一个所谓的高收入的总和。难道,高收入就是给银行打工,然后不吃不喝?

  当然,如果平均来看,统计局的划分也无可厚非。任何时候,总要强调实际情况。虽然公众期待的高收入是一个水平,但现实的收入水平确实就是这样,也的确需要区分个高中低,所以只能矮子里面选将军,把5.6万元的收入当成高收入。这是一种统计上的需要,只是这样的需要,似乎忽视了公众感受,让人们觉得高收入其实只是一个空洞的标签。

  不过,任何数字和标签都对应着民生的实际,都不能脱离个体的视角。从个体视角看,5.6万元真的够高吗?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线城市,没有自己的房子,这个收入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即便放在二三线城市,如果一个家庭不能人人达到这个数字,生活依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当然,会有那样的情形,比如一个人生活在西部地区,家庭收入比较可观,有房有车,那么,5.6万元的确算得上高收入了。可这样的群体又有怎样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呢?

  统计局的数字可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这个“高收入”的标签。首先,忽视了个体差异,似乎5.6万元就可以让一个人、每个人安居乐业。其次,隐藏了社会问题,5.6万元只是收入,这个收入的高与低,要看支出的多与少,就像网友感叹的,5.6万元到底能买几平方米的房子呀?而且生活还不仅仅涉及房子问题,一套房子都会让人不堪重负,5.6万元的“高收入”能让多少人挺起腰杆?

  公众不可能活在数字中,现实的感受也会让他们清醒。既然,现实的痛感真的存在,那就不妨直视,何必拿一些数字来说事——不仅不能带来安慰,反而让人觉得再次受伤。这可能不是一个统计的专业问题,而是一个统计的社会意识、个体意识的问题。毕竟,统计数字不是冰冷的数字,它背后对应的是民生的冷暖。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纽约警察逮捕乱穿马路华裔老人致其重伤
  • 体育澳网-李娜5年内4进4强 NBA火箭灭开拓者
  • 娱乐春晚第二场联排 苏菲玛索刘欢替身走台
  • 财经28省份GDP总量据估算已超全国两万亿
  • 科技4G资费香港比内地便宜一半
  • 博客对话成都的哥:开车20小时只为活着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初二男生用学费送女生5000元手机惹议
  • 黄鸣:领导带兵应该不抛弃不放任
  • 张明:未来十年中国主权债危局
  • 钮文新:中国市场利率为何大起大落
  • 林园:说我会爆仓的人一定不了解我
  • 安邦智库:中国经济增长太快不是好事
  • 金岩石:前海特区如何成就明日传奇
  • 张庭宾:中国经济又添向下压力
  • 洪平凡:区域贸易协定与国贸格局变化
  • 西向东:不要幻想幸福的三世同堂
  • 姚树洁:成都的哥为活着而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