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奶业的振兴不能寄望于洋奶粉出事

2013年08月06日 10:21  成都商报 

 

  国内奶粉企业要真正崛起,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根本的出路是苦练内功,实现自我强大,而不是期望洋奶粉出事。

  8月2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家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这些产品有中国进口商涉及在中国销售。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导致中国乳业受到巨大冲击的三聚氰胺事件,还是今年初的双氰胺事件,或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数家奶粉企业提出的反垄断调查,恒天然都“榜上有名”。有报道称,连续爆出问题的恒天然集团,开始动摇部分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信心。甚至有人认为,这对国产奶粉而言,正是一次翻身的好机会。

  恒天然公司“肉毒杆菌门”事件自公开到现在已有几天时间,从质检部门、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家的应对看,国内事态已得到很好控制,危险也已基本消除。于是舆论的视角开始从事件本身转向对其背后意义的反思,其中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这起事件会动摇洋奶粉神话,国产奶粉正好可以借此翻身。从商业上讲,竞争对手的失误的确可能会给同类企业创造旺销机遇,但寄希望于洋奶粉出事而让国产奶粉真正挺立起来的想法,不仅狭隘而且不现实。国产奶粉要赢得或者重新赢回消费者,应该依靠真正的质量提升,而不是靠洋奶粉出事。

  任何一起事件都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恒天然的角度看,需要从反面汲取教训。但国产奶粉企业却应该从正面汲取教训。首先,整个事件发生过程,恒天然都处于主动地位。8月2日,恒天然主动发布产品有问题而且涉及中国进口商的消息,同时恒天然的首席执行官向中国消费者公开道歉。虽然有毒事件极大影响了人们对恒天然的信任,但这一系列的主动公开和认错又为恒天然挽回了不少信誉损失。这一点正是国内奶粉企业在应对类似危机中所非常缺乏的。

  以往国内每次发生奶粉安全事件,涉及商家几乎都是采取捂的方式,能不公开绝不公开,被迫公开又遮遮掩掩,很少有主动道歉,即便有也是言不由衷。结果原本一次相对寻常的危机往往会使整个企业的信誉扫地。

  食品安全是个世界难题,因为涉及生产、保鲜、包装、运输、销售众多环节,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出事。发达国家也经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所不同的是,事情发生之后,它们往往会及时公开有效处理。在这个环节上的巨大差距,正是国内食品企业遭遇危机时信誉加倍损毁的重要原因。当然,在这之外,也存在监管不完善、不到位、不作为的问题。

  洋奶粉出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国内奶粉企业可以趁此崛起,“趁火打劫”也许能一时奏效,但绝不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做大做强的办法。相反,国内奶粉企业恰恰应当好好学习洋奶粉的危机处理方式,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运行机制更为健康向上。国内奶粉企业要真正崛起,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根本的出路是苦练内功,实现自我强大,而不是期望洋奶粉出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国外长访东南亚绕开菲律宾 菲让越捎话
  • 体育亚锦赛-中国男篮苦战胜哈萨克斯坦 视频
  • 娱乐李天一案细节曝光:第一个施暴 曾引群殴
  • 财经中央巡视组进驻江西稀土商人闹得凶
  • 科技多部委摸底互联网金融:企业求明确监管
  • 博客琼瑶:《花非花》会是我封笔之作吗
  • 读书寻花问柳寻常事:文人雅士为何喜欢狎妓
  • 教育福建“被调包”试卷作文空白 考号有涂改
  • 石建勋:全球如何走出增长乏力困境
  • 张五常:谁是供给学派开山鼻祖
  • 叶檀:土地卖完才有真正的房产税
  • 冉学东:此轮刺激将效果存疑
  • 板桥老黑:独生子女政策可以休矣
  • 金岩石:危机已发生 钱荒是预警
  • 曹凤岐: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
  • 安邦智库:中国债务危机的情景分析
  • 罗天昊:中国改革战略的九大方向
  • 张庭宾:三重导火索或引发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