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北京8月5日电】在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发出肉毒杆菌警告后,对国内奶粉品牌怀有戒心的中国消费者今天担心,他们是否可以买到安全的配方奶粉。
购买奶粉的父母和中国新浪微博用户四处寻找可以信任的和应受谴责的对象,尽管目前尚没有关于奶粉抢购的报道。
一名微博用户表示,她曾让自己的孩子吃了一个月的多美滋奶粉,多美滋是法国食品业巨头达能集团旗下品牌,也是这次受到召回事件影响的企业之一。
另一名微博用户担心,是否其他的奶粉品牌也面临风险,只是尚未被曝光而已。
但即便在恒天然事件发生后,一些中国人仍然相信外国奶粉品牌。一名微博用户写道:“不管进口奶粉有多糟糕,我也永远不会买国内生产的婴儿配方奶粉。”
另一些用户则在谴责政府。有人指出:“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发现或曝光这个问题。”
【法新社北京8月5日电】中国今天就新西兰乳制品中含肉毒杆菌一事加强了对消费者的提醒,并且要求受到影响的乳制品进口商核查其销售记录。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称,它已向消费者发出警告,此前它曾警告称肉毒杆菌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细菌。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乳制品公司称,三批浓缩乳清蛋白被发现含有肉毒杆菌。乳清蛋白可用于制作婴幼儿配方奶粉和运动饮料。
中国国家媒体昨天报道称,上海质检官员已下令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多美滋公司追查其销售记录。多美滋公司是据称使用了受污染产品的公司之一。
国家质检总局在其网站上发布声明,要求新西兰政府在召回事件发生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输华乳品的安全。
国家媒体新华社报道称,由恒天然集团受肉毒杆菌污染乳粉制成的多美滋奶粉流入市场达420吨。另外两家被下令停止销售含有可疑成分的产品的企业是杭州娃哈哈集团和可口可乐中国公司。
一家政府网站4月称,中国今年1月至3月进口的奶粉中有大约95%来自新西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5日报道】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曝出污染问题后,其在中国的竞争对手股价攀升。
乳制品和婴儿用品生产商合生元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周一午盘分别涨8.6%和7.6%,进入了恒生指数成份股涨幅榜前5名。
恒天然近日表示,发现该公司3批次浓缩乳清蛋白存在质量问题,其中一些被用于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出售的婴儿配方食品等产品中。
中国表示,将暂停进口所有恒天然问题产品,将一个强大竞争对手驱逐出了中国市场。中国是恒天然最大市场之一,2008年的三聚氰胺丑闻导致中国父母满世界地购买国外奶粉。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5日报道】题:新西兰奶粉召回事件动摇中国消费者信心
新西兰恒天然乳制品公司在其产品中发现肉毒杆菌后,中国已下令召回可能受到污染的新西兰进口乳制品。
中国进口乳制品中有将近90%来自新西兰,而且恒天然是其迄今为止最大的供应商,因此外界正在密切关注北京如何应对乳制品引发恐慌一事。
新西兰贸易部长蒂姆·格罗泽最初曾对新西兰电视台记者说,他认为中国禁止奶粉进口的举措是“完全合理的”。但新西兰一名官员昨天称,中国实际采取的措施非常有限。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要求4家中国公司召回其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乳制品,其中包括饮料生产企业娃哈哈集团。该机构还警告消费者勿食用3个批号的新西兰婴幼儿配方乳粉。
(未经《参考消息》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法新社北京8月5日电】在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发出肉毒杆菌警告后,对国内奶粉品牌怀有戒心的中国消费者今天担心,他们是否可以买到安全的配方奶粉。
购买奶粉的父母和中国新浪微博用户四处寻找可以信任的和应受谴责的对象,尽管目前尚没有关于奶粉抢购的报道。
一名微博用户表示,她曾让自己的孩子吃了一个月的多美滋奶粉,多美滋是法国食品业巨头达能集团旗下品牌,也是这次受到召回事件影响的企业之一。
另一名微博用户担心,是否其他的奶粉品牌也面临风险,只是尚未被曝光而已。
但即便在恒天然事件发生后,一些中国人仍然相信外国奶粉品牌。一名微博用户写道:“不管进口奶粉有多糟糕,我也永远不会买国内生产的婴儿配方奶粉。”
另一些用户则在谴责政府。有人指出:“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发现或曝光这个问题。”
【法新社北京8月5日电】中国今天就新西兰乳制品中含肉毒杆菌一事加强了对消费者的提醒,并且要求受到影响的乳制品进口商核查其销售记录。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称,它已向消费者发出警告,此前它曾警告称肉毒杆菌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细菌。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乳制品公司称,三批浓缩乳清蛋白被发现含有肉毒杆菌。乳清蛋白可用于制作婴幼儿配方奶粉和运动饮料。
中国国家媒体昨天报道称,上海质检官员已下令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多美滋公司追查其销售记录。多美滋公司是据称使用了受污染产品的公司之一。
国家质检总局在其网站上发布声明,要求新西兰政府在召回事件发生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输华乳品的安全。
国家媒体新华社报道称,由恒天然集团受肉毒杆菌污染乳粉制成的多美滋奶粉流入市场达420吨。另外两家被下令停止销售含有可疑成分的产品的企业是杭州娃哈哈集团和可口可乐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