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上海 学者)
在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明确表示,我国养老保险的积累资金到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2万亿,总体上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不存在基金缺口问题。尹成基的这一回答,澄清了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养老金出现的种种说法,是一种及时而有积极作用的表态(相关报道见B6版)。
养老金是老年人口的“养命钱”,当前,我国正面临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按国际标准,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进入老龄化,政府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养老任务。养老金一旦出现空账缺口,也就意味着国家不能按期向老龄人口支付养老金,势必酿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人社部明确表示不存在这个问题,这足以让很多人的心安定下来。
但是,今天没有空账,不等于未来不会出现空账,而一旦出现了这个问题,政府该如何应对?事实上,人社部也承认,目前也有少数省份确实存在养老金征缴收入不抵支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的比例将出现倒挂趋势,也就是说老龄人口很可能超过劳动力人口,因此将养老问题全部寄托于在职职工交纳的养老金,很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另外,由于通货膨胀的客观存在,货币贬值的问题也会对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在未来形成实际上的资金缺口。人社部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尹成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即使出现这种问题,也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途径来解决,这种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早在上世纪90年代社保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已运用,并且在最近10年为填补某些省份养老金缺口中也已有过试点。相比于有关部门以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的暧昧态度,这个表态廓清了长期以来在养老金缺口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也体现了政府在养老问题上的职责担当。
我国社会化的养老制度建立之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大都由原工作单位支付,在社会化养老制度建立以后,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养老机构统一支付。但是,由于这部分职工在工作期间并没有像现在的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因此他们的养老金来源有相当部分是由在职职工支付,这部分资金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国家有义务承担养老金的缺额,这也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普遍的低工资的一种偿还。
从去年底开始,我们不断听到有关养老金缺口的种种说法,包括最近出现一份报告称养老保险空账达2.2万亿。甚至有报道说,2013年全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我国的社保基金似乎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则是将养老金进行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由于过度利用了其融资功能,竭泽而渔的股票发行使市场不堪承受,因此市场总是处于缺少资金的现实困境,而有些人看来,将养老金投入股市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在这同时,他们给养老金描绘了一个可以通过这种投资实现保值增值的“画饼”。
这种主张提出以后,不仅在资本市场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对养老金的妥善管理产生了干扰,连社保基金的管理机构都热衷于将养老金投入股市。但是,即使不考虑股市的巨大风险,养老金的权利属于民众,国家只是起着代为管理的作用,将其投入投资渠道改变了养老金的用途,实际上是一种越权行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养老金入市的呼声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不绝于耳,但终究未能成为现实。
尽管目前我国的养老金不存在空账,但对于空账问题,国家应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养老金当然可以用于投资,但这种投资必须严格控制风险,并且必须保证不侵犯养老金所有人的基本权益,类似股市这种高风险领域显然是养老金不适宜进入的。而且,这种投资对于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主要的手段则应该是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养老金缺口,并不是政府的恩赐,而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如果过于夸大用投资来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的作用,反而会模糊国家在这方面必须承担的职能。在这个问题厘清之后,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养老金即使出现空账,也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