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青年报:招安魏桥模式不应是大结局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7日 06:54  中国青年报

  赵志疆

  一则“魏桥自备电厂电价比国家电网(微博)低1/3”的报道,将企业自备电厂的内外供电之争再次推到风口浪尖。截至2011年,山东省共有179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电厂,以缓解工业用电成本较高的压力。但有自建外网的仅魏桥一家,而这也是国家电网、当地政府和魏桥三方博弈的产物。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负责电价的人士表示,“企业自备电厂的电用起来肯定便宜很多,但这不符合《电力法》,安全、环保方面也有问题。”(齐鲁晚报5月16日)

  连日来,“魏桥自备电厂电价比国家电网低1/3”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以打破电网垄断“鲶鱼”姿态出现的魏桥自备电厂,被很多人寄予厚望,“魏桥模式”因此为人所津津乐道。不过,事态的发展恐怕要令很多人感到失望了——目前国家电网已经与魏桥集团达成协议,魏桥的余电在满足厂区周边商户用电后重新并入山东省电网,实现互利共赢。

  梁山好汉发迹于山东,与他们一样,虽然有过与体制内系统的反抗与争斗,魏桥自备电厂最终仍毫无例外地走向了被“招安”,这样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魏桥自备电厂始于对国家电网价格过高的不满,其逐渐强大毫无疑问也触动了国家电网的利益,矛盾冲突因此不断爆发,这一切,与梁山好汉别无二致。同样别无二致的是,当固有体制的挑战者如日中天的时候,却迅速转身投入了体制内部,甚至摇身一变成为固有体制的维护者。显而易见,所谓“互利双赢”仅指魏桥自备电厂与国家电网,而与热切期盼电价下调的公众无关。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口中“不合法、不安全、不环保”的魏桥自备电厂,并网提价之后,难道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吗?

  现在看来,“魏桥模式”的定义很有可能被改写——其不再是打破垄断体制的民营电力神话,而是在坚不可摧的垄断势力面前,无论怎样波澜壮阔的抗争,最终都只能以“招安”的形式惨淡收场。基于此,其当初的抗争也许并不具备太多深层意义,如一家电厂负责人所说,“自己建电厂节省的成本不是个小数目”。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自备电厂揭竿而起扮演了“搅局者”,尽管他们未曾多想,但对固有体系颇多怨言的公众,情不自禁地附加上太多个人情感,并因此对其寄予超越现实的厚望。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魏桥模式”,由此平添了几分悲剧色彩。

  此次一波三折的事件,不仅使人重新认识了“魏桥模式”,同时也令我们看到了太多以往鲜为人知的内容。电价的节节攀高虽然饱受诟病,但公众始终天真地认为,电价单纯就是电的价格,然而事实上却远非如此。以山东为例,每一度电中含农网还贷资金2分钱、三峡工程建设基金0.7分钱、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1分钱、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0.88分钱、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0.1~0.4分钱等系列费用。如此名目繁多的收费,始终都在以“电价”的名义征收,公众不仅对此一无所知,而且根本不知这些款项究竟收了多少、用在哪里、还要收取多长时间?实际上,不仅电价如此,水价同样概莫能外——两年前的国家发改委水价成本公开座谈会上,自来水公司代表粗略列举了15项不应附加在水价上的成本项目。

  公众之所以对“魏桥模式”寄予厚望,是希望因此梳理生活必需品的定价体系。如果垄断体制一时无法得以破除,摊开成本账单似乎并不困难——名目繁多的收费究竟收取了多少,是否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其如何接受公众的监督?面对电价的不断上涨,这些内容不应被回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