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0日11:07 新浪综合

  邓海清点评6月通胀数据:CPI低于市场预期 “收紧论”杞人忧天

  来源:东方财富

  7月10日,中国6月CPI同比 1.5%,预期1.6%,前值 1.5%。中国6月PPI同比5.5%,预期5.5%,前值5.5%。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博士点评如下:

  1、6月CPI同比1.5%,低于市场预期,通胀数据维持在较为温和的水平。2016年以来,反复强调,“中国既没有滞胀,也没有通缩”,2016年以来中国CPI稳定在1-2%左右,我们的判断得到充分验证。此前,市场认为,由于6月暴雨等恶劣天气将会带动蔬菜等食品价格上升,同时,全球通胀预期回升、美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样会推高中国CPI通胀,使得市场对CPI预期较高,但是6月CPI同比1.5%,低于市场预期的1.6%,上述因素并没有导致高通胀的发生,中国通胀依然处于较为温和的水平。

  总体上,我们认为,2017年中国通胀水平大概率会呈现“前低后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通胀的“后高”将大概率不会超过2%的水平,因此,全年通胀既不会存在通缩,也不会发生滞涨。

  2、6月CPI同比数据1.5%,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在于食品环比进一步下跌。2017年2月以来,CPI食品分项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下跌,食品的持续下跌导致了CPI同比数据并没有进一步回升。

  从细项来看,CPI食品细项中,肉禽价格下降10.5%,蛋类价格下降9.3%,因此,总体上看,食品的走弱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肉类和鸡蛋价格的大幅下降,其中尤其是猪肉价格,下降幅度达16.7%。此外,我们观察到,尽管CPI细项中,鲜菜同比上涨了5.8%,但鲜菜的环比却为-1.1%,因此,鲜菜同比上涨并非是由于6月大水天气导致的价格上涨,而仅仅是基数下降的因素,2016年6月鲜菜环比-12.46%,2017年6月鲜菜环比-1.10%。

  CPI非食品细项中,七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医疗保健价格上涨5.7%,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8%,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均上涨2.5%,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上涨1.4%、1.1%和0.1%。

  3、6月PPI同比数据5.5%,与5月PPI同比持平,PPI同比回落进一步放缓,我们认为,PPI同比增速回落的放缓,仅仅是去年6月低基数效益下的“中场休息”,7月大概率将会进一步出现回落。2016年6月PPI环比-0.2%,但2016年7月PPI环比0.2%,因此,2017年6月PPI同比降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基数,但是随着7月低基数因素的消失,7月将大概率进一步出现同比下降的趋势。

  4、关于货币政策,经济基本面并非货币政策核心变量,我们认为“监管协调2.0”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影响因素, 5月12日央行公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监管协调进入“2.0时代”,之后为对冲监管层的严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存在边际放松的可能性,但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具体到近期,我们认为“央行货币政策不会收紧”的证据包括:

  (1)7月6日李克强指出,“继续稳定宏观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稳定金融运行”。

  (2)7月10日央行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中水平”,表明货币政策没有收紧的可能。 

  (3)6月CPI低于市场预期,2017年全年CPI通胀处于较为温和的水平。

  (4)6月发电耗煤量明显下滑,经济可能并没有债市担忧的那么好。

  5、对于股市,我们维持股市“健康牛”的观点。中国经济处于L型下半场的趋势没有改变,尽管2017年经济“前高后低”是大概率事件,但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同时前期因为监管因素下跌将逐步修复,我们仍然长期看好中国股市健康牛。

  6、对于2017年的债券市场,我们认为“先苦后甜”,“监管协调2.0”为下半年债券市场慢牛奠定基石。

  一是2017年5月12日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奠定了“监管协调2.0”的基调——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变化!二是6月20日财政部随买短期国债,其目的是推动短端利率的下行,从而带动债市收益率曲线下行,出现“牛陡”行情。

  同时,我们坚决否认存在“债市疯牛”的可能,相反债券市场只能是“震荡慢牛”。由于部分投资者依然对于经济预期过度悲观,存在修正的可能,以及央行不可能重回2015-2016年的明显宽松时代,2017年“债市疯牛”可能性为零,债券市场只能是“震荡慢牛”。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