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30日09:07 新浪综合

  强监管之下,银行重返“校园贷”会怎样

  来源:南方都市报

  强监管的背景下,“校园贷”市场似乎成了过街老鼠。根据网贷之家统计,累计有47家平台退出了校园贷市场。这是否意味着“校园贷”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为规范校园贷的管理,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中为了堵住不良校园贷款的邪门,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业务”。

  另外,新的通知中还对校园贷的准入设置了门槛,明确“未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笔者认为,虽然校园贷管控政策逐渐趋严,但国家层面并没有将其完全禁止,再加上学生的贷款需求始终存在,因此“校园贷”依旧大有作为。

  有人认为“校园贷”天生具有道德困境,诱导并无经济能力的学生进行超前消费是它的原罪。但这样的逻辑只是在用结果倒推原因,一些违法违规的公司行为并不意味着学生贷款本身就是错的。学生的贷款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群体接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较强的契约意识,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少数的恶性事件不能否定大学生本身是非常优质的金融参与者。校园贷产品也是普惠金融的业务布局之一。大学生是金融机构最优质的潜力客群,把握住大学生群体,就提前锁定了未来金融服务的基础。

  正基于此,监管层并未一刀切否定大学生的信贷需求。2017年一季度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明确提到加强商业银行对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为使校园贷回归良性发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这意味着监管层并非要消灭校园贷和现金贷市场,而是在“堵偏门”的同时“开正门”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监管放行后,已有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银行向部分指定高校小规模尝试性地推出信用产品,一些股份制银行也正在积极布局。

  此次银行重新举旗校园金融,无疑将积极净化行业环境。此前校园贷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学生购物分期平台,提供购物分期服务;部分平台也提供小额的提现服务。第二类是P2P平台,为大学生助学和创业提供信贷服务。第三类是传统的电商平台,包括京东、淘宝等。银行的校园贷年利率多为5%-6%,比此前网贷平台的校园贷利率至少减半,银行的低利率产品将倒逼校园高利贷退出,对抵制当前“校园贷”混乱现象是极有效的。随着校园贷市场参与机构准入细则的落地,银行具有资金成本和消费场景的优势,将成为校园贷市场的主力军,校园贷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

  然而,银行重返校园贷并不意味着校园贷市场重归正轨一蹴而就,银行需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才能推动校园贷又好又快地发展。

  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消费分期的渗透率不足5%,因此相对于广泛的蓝领和白领阶层,大学生信贷市场的规模上限较为明确。因此,面对这个小众市场,商业银行应优先选择在重点地区、优质高校稳步拓展贷款,在风控不断完善、功能不断丰富、产品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如果涸泽而渔,盲目扩张,就可能重蹈十年前的覆辙。

  虽然银行系校园贷产品都打出了“低息”牌,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校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缺少可抵押资产。重返校园市场的银行,势必应将风控放在首位,在准入门槛、申请流程、授信额度等方面更加谨慎。银行应总结前期网贷平台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应大学生市场的风险控制流程,从而严格控制借款人信用风险。

  一是强化身份真实性硬控制。通过对贷款申请资格的进一步严格审核,防范学生信息泄露造成的“被注册”等诈骗事件发生。二是加强对贷款人的审核。如要求借款人在线签约申请贷款时,输入个人网上用户名及密码或个人借记卡卡号及介质密码,以确保本人操作。

  此外,对于签订贷款协议或发生贷款的学生,系统每半年对学籍信息进行批量核查,对于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如退学、出国等)的学生,自动停止新增贷款的发放。再有,实施阶梯式贷款授信。银行要精准地判断怎么授信,归根结底还是要拥有一套针对网络大数据的风控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对校园贷实施阶梯式灵活授信和额度动态调整。对日均金融资产低于一定额度、平台登录和消费活跃度较低的信用评分较低的学生降低其贷款授信额度。

  史晨昱(资深金融人士)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