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在山东、河北、青海等的多个地方,有一些奶农倒奶、卖牛甚至杀牛。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位奶农每天生产原奶1.2吨左右,乳品企业只收购其中的80%,其余几百斤由奶农自己处理。奶农廉价卖出一部分给养猪户,再用一部分喂养自家的牛,剩下一两百斤只能倒到田里。2014年下半年以来,原奶收购价格一直下降,奶农还有一部分原奶卖不出去,而养殖成本不降反升,他们经营困难,开始卖牛以减少亏损,而牛价又是一跌再跌。
奶农为什么会陷入当前的困境?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进口奶源的冲击。2014年,国际市场奶粉价格由于需求减少而下跌,乳品企业增加了进口,对国内奶源的需求相应减少。2014年1-11月,进口奶粉同比增长了35.2%。这几年,奶粉进口增长率一直比较高。二是被乳品企业自建替代。很多乳品企业自建牧场,一些企业甚至在海外建了牧场,向奶农收购的数量相应减少。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奶农的影响是长期性的。中国与新西兰的自贸协定已经生效,与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谈判也已实质性结束,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的奶粉数量还将继续增长。乳品企业自建牧场可以稳定奶源,也不是暂时性的。
但这两方面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虽然这双重压力会使奶农的经营变得更困难,而且会使部分奶农退出这个行业,但多数奶农仍然会有生存的空间。虽然进口奶粉连年高增长,但2014年1-11月,进口乳品也只有188万吨,而2013年国内牛奶产量为3531万吨,进口乳品占国内市场的份额还比较小,今后国内市场仍将以国内奶源为主。乳品企业自建牧场和大型养殖场占国内奶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但中小养殖场也有自己的优势,例如更加灵活、成本更低,不可能完全被乳企自建牧场和大型养殖场取代。
奶农陷入当前的困境,还有周期性的原因。由于受到2013年牛奶价格上涨的刺激,2014年上半年,奶农增加了牛奶数量、扩大了产能,结果到2014年下半年就开始出现过剩,销售困难,价格下降。这种产量和价格的周期性现象在农产品中很常见,例如颇受关注的“猪周期”。
奶农的困境既有长期性的原因,也有周期性的原因。应对这两种原因的措施是不一样的,应对长期性的变化,办法是帮助奶农退出,由大型养殖场来接手;应对周期性的变化,则是帮助奶农继续生产,渡过当前的难关,以迎来周期性的好转。我们认为,奶农当前的困境以周期性原因为主,长期性原因为辅,中小养殖场仍将是今后国内奶源供应的重要力量,那么,奶农数量可以适度减少,但多数奶农应该得到帮助以继续生产。乳企应帮助奶农渡过难关,适度提高收购数量和价格,使产能不至于下降得太厉害,影响以后的供应。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